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
              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 2. 铁路交通在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意义上的铁路首先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这可以在经济社会中找到最深刻的根源。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在经济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突破的推动下,铁路这种更加完善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摘编自《铁路改变世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首先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
              187021010593822
              18803721691751658
              189061722433134919
              19007602844026020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材料四  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
              --摘编自“凤凰读书”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4. 中英两国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一代,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除升平之日较多外,为当时帝皇之奖励早婚与发展农业,高祖之后为惠帝,惠帝在位积极采取人口增加政策。依当时之法律,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有罪,罚出五算(汉代人头税。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而产子者或二岁之间免役使,或复三年之算,怀妊者与谷二斛。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者汉初的人口政策》
                  材抖二 工厂制度是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生产对休力和劳功技能的要术降低了,使大批童工和女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童工的经济价值充分显砚。……工人为了生存。只有提高早婚早育和多育率,从而不断地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后备军。福调查。1740~1790 年,英国初婚平均年龄25.3 岁,1780~1820年降到24.2岁。……从1795年开始,政府先在南部、后在全国推行斯品汉姆兰法,此法规定按人口和物价状况领取救济金……儿食实际上成为一种收入的来源,因而刺激了人口出生率增长。
              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报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增加人口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出生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血知识,谈谈你对人口增长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就“是否应在学校设置科学课程”展开了争论,有人赞成削减古典学科(宗教,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科),设置科学课程;有人反对削减古典学科,设置科学课程。
              请您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和充分。)
            • 7. 导致如图英国棉纱售价急剧下跌的根源是(  )
              A.生产工具的革新
              B.国内市场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政府法规的调控
            • 8. 伦敦形象
              在我的头脑中,没有把对伦敦的看法与骄傲联系起来的念头。伦敦的可怕形象总是让我担心,使我沮丧的是如下一个巨大而令人惊骇的事实,数百万人似乎是偶然出现的,聚集在这条高贵之河(泰晤士河)两岸,各自在自己的巢穴工作,彼此不关心或不了解,……对无以数计的成千上万人伤残死亡毫不在乎。六十年前,一位伟大的英国人科贝特,就已将伦敦视为大瘤子。如果当时它就是一个大瘤子,现在又如何呢?它还是一个肿瘤,它把乡村地区半数人连骨头带血地都吸进它那狼吞虎咽塞饱了的肚皮里。
              --伦敦郡议会的自由党主席罗斯伯里勋爵(1891年)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伦敦在作者眼中的主要形象特点。
              (2)据材料判断作者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信息,思考导致作者如此评价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 9. 1516年,托马斯•莫尔爵士在《乌托邦》一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他控诉的是(  )
              A.黑人奴隶贸易的罪恶
              B.圈地运动使农民境况悲惨
              C.大工厂制对工人残酷剥削
              D.机器生产破坏了田园生活
            • 10. 中国和英国在前近代时期经济发展都已达到了原始工业化阶段,但二者的出路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2所示

              “利润的再投资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都是绝大多数英国投资的资金来源,这些投资又反馈到那些创造利润的工业部门”。技术革新是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生意兴隆的商人抱着极大的兴趣赞助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工业,特别是那些实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工业部门和企业,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资金支持,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充满生机。
              一一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商业资本流向的不同。
              材料二“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它发展了一套包含在习惯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权。除排除了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了。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一一摘编自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
              “我们(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原本不像英国普通法那般复杂,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和民事的功能,也没有那么严密的组织和发达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的法律基本上只是礼的附庸,既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也不能用以度量自由,更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而设计的,它的重点是在对农民的治理,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社会秩序的安定。”
              一一摘编自粱治平:《法辨一一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法律制度对待工商业活动的巨大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发生条件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