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j也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
              --摘编自阿尔德伯特[法]、德尼兹•加亚尔[英]等著《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
            • 2.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城市
                     1831至1841年十年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13万,曼彻斯特增加了7万。1841至1846年间,巴黎人口增加了12万。1827至1847年间,维也纳增加了12.5万人。……这些城市与其他一些迅速膨胀的城市中心引发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可怕的人口过度拥挤。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在许多较大的城市里,无论老城市还是新兴城市,男女工人都是临时租住房子,其家人被留在农村。最贫困的工人居住条件极为恶劣,住房里通常连照明和排水设施也没有。欧洲的几乎所有城市情况都是如此。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些城市的状况?
            •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恩格斯这段话的认识,并思考它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 4. 阅读下列有关世界经济格局及其演变的相关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国家说明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上的单极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德、法经济上的多极化
              二十世纪初(一战后)美国经济上的单极化初具雏形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确立
              70年代后美国、西欧、日本当代经济强国
              材料二把辉煌留在历史身后,英镑傲视群雄的强势时代渐行渐远,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材料三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变动着,二战后,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格局,2l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
              (1)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独霸世界经济整整100年的时间,英国单极的世界经济格局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所学,指出美元崛起“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并谈谈你对“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的理解。  
              (3)基于以上材料,请你结合史实归纳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轨迹。
            • 5. 人口问题
              1800-1900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统计表
              城市1800年1850年1880年1900年
              纽约6469619123437
              伦敦956261847676581
              东京800--10501600
              莫斯科2503656121000
              上海300250300600
              孟买200500773776
              结合所学分析表格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盼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在18世纪早期,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当时城市人口大约有1.4万。到1780年,它以拥有4.2万居民而自豪。但到了181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当城市人口达到25万人时,一个政府委员会的成员,报道了他在一次官方调查期间的所见所耐:“在我参观格拉斯哥的小巷前,我无法相信,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里,竞有这样一个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
              --《人类文明史图鉴•城市的进程》
              材料三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现在是第二大工业国,并且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人认为材料中的政府委员会成员属于工业资产阶级,其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应该是哪一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主要政策。
            • 7.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既是古代政府稳定统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及其身”,“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为本。”“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摘自《贞观之治》
              (1)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从民本思想的角度对唐太宗的言论进行解读。
              材料二  机器的采用,把大量的小手工业者驱入无产阶级队伍,而工厂所吸收的工人却在相对地减少,结果造成经常地失业大军,马克思称之为相对人口过剩或产业后备军。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和廉价童工、女工的使用,是工人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在1839年英国42万纺织工业工人中,成年男子不到1/4,而妇女占242,000人,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者超过80,000人。”工人队伍中女工和童工比重的增大,意味着工人平均工资的下降。以棉纺业为例,“1806年女工的平均工资比男工低63%强,童工的工资更少。”
              --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
              (2)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下层人民的民生却日益恶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造成人工阶级相对贫困化?
              材料三  工人运动的发展,上街游行、罢工、流血斗争、公会组织、政党和运动。所有这些,在各个国家改变了力量对比,工人阶级自此具备了分量。这个新的力量对比,解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人民的新利益。在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力量对比导致了实际工资的增长。德国实际工资平均增长了1/5,法国国际工资平均增长了2/5.同时,劳动时间缩短的趋势也显著发生。一些作者强调了在这个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均产值的增加,使得这些让步成为可能,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没有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让步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
              --摘自M•波德《资本主义的历史》
              (3)19世纪后期以来,西欧工人的民生状况得到改善。依据材料三分析改善的原因。
              (4)阅读下表,以“论北京票证的兴废”为题写一篇历史短论。
              年份大事记
              1953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北京市实行面粉计划供应,凭“面粉购买证”供应面粉。
              1955年国务院公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北京市开始使用地方粮票,全面推行粮食定量供应。
              1984年国务院规定,农民的粮食完成交售任务后可以上市。以后,国家逐步理顺购销价格,国家定价逐步转向国家指导定价,粮油出现多种经营局面。
              199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北京市取消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凭证票定量供应制度。
              写作要求:体现本大题的主题,结合史实,充分使用材料。
            • 8. 世界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世界历史的开端
              材料一  1.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材料一中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不同的看法?
              主题二   世界各国的交融
              材料二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摘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山东为例(1936-1949)》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主题三  世界各国的碰撞
              材料三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阿诺德•J•汤因比
              (3)材料三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什么?从西方角度分析为什么能够“狠狠的打击”世界?
              主题四  中国的积极应对
              材料四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于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邢厚媛《国际商报》
              (4)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经济举措?
            • 9. 材料19世纪西欧流行的自由主义,经济上主张自由放任,政治上并不关心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英国,公民权受到非常严格的眼制,以致中产阶级大多没有投票权,更不必说劳动者了。1832年英国領布了《改革法案》,该法案多少扩大了选举权,不过十分有限,仅使选举者人数从大约50万人増加到约
              81.3万人左右。
              19世紀末,自由主义在性质上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群众通过接受愈来愈多的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而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自由主义不可能继续主要关心资产阶级的利益。到19世纪末叶,成年男子选举权已在西欧大部分国家起作用。甚至受崇敬的自由放任主义原則也逐步得到修改。以往,政府对经济问題和社会问題的干涉一向被看作是对自然法則的作用的干涉,是有害的、无效的。不过,就劳动者而论,这一理论上的主张与基本亊实并不相符。公民自由权和选举权不能使劳动者免受由失业、疾病、伤残和老年引起的贫困和不安全。因而,他们利用选举权和工会组织迫切要求实行社会改革。在这种压力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主义发展起来,它承认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民主的。自由主义的这些改革是已成为我们当冷时代标志的福利国家的前奏。--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末西欧自由主义发生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由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重大影响。
            • 10. 社会的发展推动妇女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妇人,伏于人也。……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
              --《大戴礼记•本命篇》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人的妇女观念。
              材料二  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工作是单调乏味的--拉控制杆、刷去污物、接上断线。……尤其是纺织工业中的(雇主),更喜欢雇佣妇女和孩子,因为妇女和孩子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且更服从命令。对妇女和童工劳动的剥削达到了很大的规模……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时期雇主更喜欢雇佣妇女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中的女工们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材料三  文之意,今日女界宜专由女子发起女子之团体,提倡教育,使女界知识普及,力量乃宏,然后始可与男子争权,则必能得胜也。未知诸君以为然否?更有一言奉献:切勿倚赖男子代为出力,方不为男子所利用也。
              --孙中山《致参政同盟会女同志的信》(1912年9月2日)(节录)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妇女解放的因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