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j也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
              --摘编自阿尔德伯特[法]、德尼兹•加亚尔[英]等著《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观念在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职责范围包括了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田律》可以看成最早的环保法,除了规定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包括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至于保护水源方面的规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规定“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等,这些立法体现了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
              --来自互联网
              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
              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英国当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
              在治理环境方面英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 3.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他们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认为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作政治和道德的评价.这一流派的出现表明(  )
              A.工业革命决定文学状况
              B.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
              C.科技革命影响广泛深刻
              D.批判现实主义占据主流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  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趣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二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l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趣隶,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美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认为每一个人类“文明”都像一个个生物体一样,都必然要依次经历“生老病死的周期”。似乎这个“定律”就是决定各文明兴衰的最终原因。他由此预言,现存的西方文明也必然像古老的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罗马文明一样,要走向衰亡。
                  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不像汤因比那样,把国家或“文明“兴衰原因笼统地归结为某种宿命论式的“定律”,而是力图进行经验的、实证性的分析。他强调经济状况是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基本因素:“从长远看在每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性帝国)的兴衰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联系。”
              --摘编自庞卓恒《从世界历史看文明兴衰规律》
                  根据材料运用历史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可以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请求,被乾隆拒绝。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摘编自《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  如图为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倚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着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睥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半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戛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  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第二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从效果来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谈谈你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人口的增长幅度也许会超过财富的增长幅度,因而增加的产量将分配给增知得更多的人口。……要不了多久,不仅整个国家会比以前穷,而且下层阶级的处境也会比每天仅仅得到18便士时更为悲惨。……英国的济贫法往往在两个方面致使穷人的一般境况趋于恶化。首先,济贫法往往使人口趋于增长,而养活人口的食物却不见增加。……其次,济贫院收容的人一般不能说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他们消费的食物却会减少更为勤劳、更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本应-g有的食物份额,因而同样也会迫使更多的人依赖救济为生。如果让济贫院中的穷人比现在生活得好,则货币分配的这种变化将使食物价格上涨,将更为明显地使济贫院外的穷人的生活境况恶化。
              --马尔萨斯《入口原理》
                  材料二  马尔萨斯“人口论”于一七九八年出版,当时正值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工人们大量失业,普遍贫穷,时有暴动,人民对于资产阶级政府感到很大的不满。马尔萨斯写人口论的本意,就在于从理论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府,掩盖英国政府的错误措施。他的人口理论无异乎告诉工人们说,工人们的普遍贫困,不是政府之过,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而粮食增加太慢引起的。……马尔萨斯从掩盖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措施出发,我则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尔萨斯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论在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差异。
            • 8. “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材料表明蒸汽时代到来(  )
              A.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B.使初等教育得到逐步普及
              C.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D.造成从事直接生产的男性减少
            • 9. 伦敦形象
              在我的头脑中,没有把对伦敦的看法与骄傲联系起来的念头。伦敦的可怕形象总是让我担心,使我沮丧的是如下一个巨大而令人惊骇的事实,数百万人似乎是偶然出现的,聚集在这条高贵之河(泰晤士河)两岸,各自在自己的巢穴工作,彼此不关心或不了解,……对无以数计的成千上万人伤残死亡毫不在乎。六十年前,一位伟大的英国人科贝特,就已将伦敦视为大瘤子。如果当时它就是一个大瘤子,现在又如何呢?它还是一个肿瘤,它把乡村地区半数人连骨头带血地都吸进它那狼吞虎咽塞饱了的肚皮里。
              --伦敦郡议会的自由党主席罗斯伯里勋爵(1891年)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伦敦在作者眼中的主要形象特点。
              (2)据材料判断作者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信息,思考导致作者如此评价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 10. 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