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对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直到1918年,不管是部队指挥官还是参谋本部都没能制定出一种如何使用现代科技的方案或发展出一种新的战术观念来攻破那些防御地点。
              --摘编自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材料二
              在以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造成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是: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一战为什么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军事集团?为什么?
              材料三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只要人被有计划地训练来对人类犯罪,这样造成的心理状态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导致大灾难。我们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拒绝会有助于准备战争或者以战争为目的任何行动。
              --摘编自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2)概括材料三中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主要观点。
              材料四
              人类正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资源的短缺甚至耗竭,环境的污染,疾病、原子武器、生化武器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不能说与科学技术没有任何关系,但把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是不公平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不合理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的不合理的行为造成的。
              --摘编自郭继海,江晓梅《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之分析》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减少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认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示:Ⅰ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Ⅱ国家:日本
              Ⅲ国家:法国、德国、荷兰和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
              Ⅳ国家:拉美、苏联、东欧和其它的西欧国家
              Ⅴ国家:日本以外的亚洲和非洲国家
              --摘自《经济增长的源泉》
              概括指出图中曲线变化的总体特点并予以阐释。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历史研究》l987年第4期
                  材料二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导致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这导致了古希腊社会政治结构的迅速变化。
              --毛寿龙《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古希腊社会结构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在清朝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加剧变化。……产生了新知识分子、从旧绅士阶层分化出来的新绅士。……每一个阶层都有着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新绅士希望参与政权;商人阶层在政治上紧随新绅士,对清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新知识分子公开反满;而下层民众则反对新政进而反对清政府。清政府无力驾驭这一变化了的社会,只好退出历史舞台。
              --《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
              (2)概括并说明材料三中关于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
                  材料四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此外,“经理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渗透等等,各种因素促使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不满…….政府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长远目的,被迫通过立法推行一些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资本家与其他高收入者相当一部分收入被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
              --吴浩《新中产阶级的崛起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
              (3)据材料四,指出“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4. 在20世纪的50年代,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彰显。阅读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发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英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探究1952年大雾出出的原因。
              材料二 1958年中国大炼钢铁的场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场什么运动高潮?分析这场运动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中心时代。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环境问题发生巨变的原因。
            • 5.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单位:千元)

              材料二:建国初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

                     材料四: 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售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潍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整理自百度百科《新型王业化道路》(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上述三个时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并分别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四结台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国际环境。
            • 6.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简单适应和利用时代。第二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征服时代。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请回答:
              (1)在古代社会,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以维系自身的生存。
              参考: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家畜饲养
              (2)列举中国古代论述人与自然关系(天人)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参考: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董仲舒:“天人感应”
              (3)1952年伦敦大雾,造成2万多人死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集体反思。许多人认为这场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但也有学者尖锐指出,这是“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一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你认同上面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本小题lO分;认同第一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6分;认同第    二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lO分;只选一种)
              参考: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废气污水噪声、乱开采;“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一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近代科技革命反对神权统治去思考
              (4)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为什么美国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
              参考: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掠夺性开采并把利润高、污染重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等。
            • 7.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 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 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 实验站,并利用其在 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 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 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 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 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 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是参照有关数据编制而成的《西方国家1968-1975年经济发展情况表》
              年份GNP年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4.3%3.2%4.8%
              1973-19752.4%5.3%9.4%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整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表格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9. 党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10日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再次陷入雾霾天气。灰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固体物质悬。浮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浑浊的天气现象。其污染物PM2.5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再加上春节鞭炮燃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有污染物质的来源还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
                  材料二  我国某工业城市近年来月均灰霾天数与月均气温的变化图。
                 
                  材料三,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这里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像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1 952年的“大烟雾’’(Great Smog)事件中约1.2万人因这次空气污染事件吸入污染物而死亡,患病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痛定思痛,英国人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其关键一着是1 956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案》.这一法案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在此基础上,英国各地还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再加上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 5天,1980年降到5天。
                  材料四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资源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四位一体“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项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的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材料五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环境压力大、能源资源紧缺的自治区。在这种形势下广西坚持一切从区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把关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技术改造、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绿色税收、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西”。
              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西”。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英国伦敦成为“雾都”的历史原因?英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此问题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并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 10.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