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1:(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和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3: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尤其是十五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在十七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失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人口统计表

              材料三

              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城乡居民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情况。材料三图所显示的DE和EF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城镇人口各有什么变化?出现这些不同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举例简要说明英国和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要不同特点。
                                                                                                                                                                              
              (4)根据中英两国城市化进程所呈现的有关情况,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材料二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三 截止2009年2月20日,美国已经有14家银行倒闭,整个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美国进入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低迷期。此外,看不到的伊拉克战争,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还有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还萦绕在人们心头。
              材料四 在“后美国时代”图景中,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整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极世界正在显现。
              (1)试举两例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而牺牲公平发展生产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者主张公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   

              材料二: 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三:

              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两位科学家决定时代发展”。为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工场手工 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以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简明科学史话》

              材料2: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在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他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材料3:两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上牢固地确立了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形成垄断,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是资本主义因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  
              材料4:美国、德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把握时机,快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
              (1)对材料1中所说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角”,你如何理解?
                                                                                                                                                                             
              (2)工业化开始时现有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哪些?谈谈你对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的理解。
                                                                                                                                                                             
              (3)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80年代末,张之洞谋划在湖北建立铁厂,他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汉阳),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张文襄公全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坐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9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指出材料一所说“经济形态”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成熟的社会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世界文明史简编》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概况。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要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蒸汽机能够提供巨大的动力,资本家可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许多台机器,雇用更多的工人,组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厂制度兴起,工业城市也开始逐渐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工业革命时期,对蒸汽机的改良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所述的以蒸汽为动力的“一系列发明和改进”中,有哪些新的交通工具(请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于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材料二 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掂量,坚定又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这就是你的作为:篷山之外,遥不可攀者,你却能悄悄地据为己有;前途障碍多多你明辨,你思索,你了如指掌,时机一到,你应运而起,从此发生了这一切……敌人以战争与死亡,从国内外夹攻,内忧外患频仍,你却岿然屹立……世人无不惊愕,议论纷纷,他们满脑袋胡思乱想,除了蝇营狗苟,他们又关心什么?……这个魍魉世界,向我们索取,乞求财富、恩典和地位,即使予所亲者同贵同荣,爱情难以满足,他们要吞没整个王国。他对这个人亦复如此。——让我们广为宣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计!任何人,无论是谁,其幸福总有尽头,末日亦必将来临。
              ——歌德

              (1)材料一、二是后人对近代欧洲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个人用两种方式改变着世界,也体现出这两人所在国家不同的崛起方式。两种不同的崛起方式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崛起方式对各自国家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两种崛起方式,其共同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