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材料二  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
              材料三  如图表所示
              “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
              1953年农轻重比例(%)52.829.617.6
              1957年农轻重比例(%)43.529.227.3
              “一五”计划成就图(如图所示)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l830年,改革力量聚集起来。1月,伯明翰工业家成立“政治同盟”,投身改革阵营;3月,“首都政治同盟”成立,中等阶级纷纷加入;手工工匠们接着又成立了自己的“工人阶级全国同盟”;工厂工人的“工会”对政治一般不感兴趣,但关键时刻会站出来表示支持把改革进行到底。1832年,人民通过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国王被迫册封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托利党多数以退出会议让改革法案获得通过。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中等阶级多数获得选举权,选民人数增加60%。
              不久,手工工人力量发动和平的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虽然20多年斗争没有实现目的,但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中产阶级和工会力量却成功推动了l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增加一倍,工人阶级主体得到选举权。1874年两名工人候选人当选议员。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则基本实现成年男子的普选权。l9世纪后期费边主义开始深刻影响英国,它主张社会主义改造是长期也是和平的过程。各种工人力量加强团结合作,于1900年成立“劳工代表权委员会”。1906年54名工人代表当选议员,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工党”。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英国工人运动史的历程,谈谈其斗争的特点。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一一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
              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一一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几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 9 4 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一一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何谓民主?民主是一种精神,它原从一根本点发展出来,而次第分析之可有五点:承认旁人、讲理、平等、取决多数、尊重个人自由。……明白这些,然后可以来论中国。中国人生活上自有其民主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即其第一点精神之表见。特别是第二点,最为中国之所长--中国人最爱讲理,明礼守信,以德服人是为讲理之精神。
              一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我认为理想民主至少应达到五项标准:(1)有效的参与;(2)投票的平等;(3)充分的知情;(4)对议程的最终控制;(5)成年人的公民资格。……历经近百年的发展,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典型的民主国家,上述的五项指标较好地达成,如巧妙地控制绝对权力、代议机构组建政府、公民相对平等地参与各项政治事务……
              一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罗伯特•达尔对“民主”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到“19世纪上半期成为较为典型的民主国家”的具体表现。
            • 5. 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趋势的主要原因。
              (3)结合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本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腐败和低致问题突出。表现在:多数官吏无薪酬义务工作,无法保持长久的积极主动性;贪污、玩忽职守屡见不鲜。多数地方机构缺少公开性透明度,易被豪门大户操控。一些居民众多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里兹、伯明翰等,仍由治安官和教区等旧式机构治理,管理松弛,问题较多。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犯罪率上升,等等,逐渐引起人道主义者、功利主义思想家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批评。土地贵族……在议会内外,抨击工业资阶级的贪恋和因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罪恶现象,呼吁实行地方管理制度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也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2年议会改革成为英国改革时代到来的标志,地方改革很快开始。
                    材料二  1835年9月,美国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两百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一百多个有权选葶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出。其中市府参事由市议会选出,任期6年;市议会议员由地方所有居住满3年的纳税者选举产生,任期3年。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法规。法令还废除了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法院,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
                    材料三  1985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5年地方政府令》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均由当地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选举权授予所有年满18岁的公民,罪犯、精神病患者除外。选民每年登记,名单公布,力求高度的精确性。地方议会选举每4年举行一次,重新选举全部地方议员。
                     材料四  英国很多选民在媒体和民调中,屡屡指责和嘲笑田家高层政客官员,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可度常在三到四成之间徘徊;而对地方官员的肯定性评价,多在七成之上。
              (1)概述19世纪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分析英国地方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实效。
              (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重要成就?
            • 7. 改革,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是对时代先行者勇气与智慧的双重考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上台时,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样,商鞅来到秦国。……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变法开始,这期间一切变法措施仍是由孝公推行。到公元前356年,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商鞅立即实施大规模的改革。(据林剑鸣《秦史稿》)
              (1)从材料一提取相关信息,说明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材料二  1831年3月1日,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拉开了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序幕。如表出示的是该方案在议会最终得以通过的大致过程。
              时间重大事件
              1831年3月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
              1831年4月~6月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改革方案在辉格党占绝对优势的新议会下院顺利通过。
              1831年10月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职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
              1831年12月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
              1832年5月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
              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案终获上院表决通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事
                
              (3)根据材料三描述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
            • 8.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一一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一一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年一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城市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1831年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是795万镑,在工业方面的收入则为1171万镑。
              由激进派领导的有广大工人参加的民主运动迅速发展。1829年工业家阿特伍德创立了“伯明翰政治同盟”。同盟明确提出,只有使工业家和贸易家的代表入选国会,才能“恰当地维护和保障工业阶级的权利和利益”。
              1830年3月伦敦工业资产阶级组织了“首都政治联盟”,.…….1832年6月,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这就是英国第一次国会选举制度改革。--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请愿书上写道:  “尊敬的责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
              --《英国宪章运动》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32年英国国会选举制度的改革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与宪章运动相同之处。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