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琅玡台刻石》文: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材料二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物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摘编自《美国的建立》

              材料三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举措,并指出秦统一的意义。



              (2)分析材料二中“棘手的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如何发展?用史实说明这一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 2.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人们    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而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抹煞人权的国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政府即是暴政、专制。

              材料二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说:“权力是腐蚀人的,绝对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蚀。”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会造福一方,反之则会贻害无穷。所以对于权力要设置一定的限制,为它戴上枷锁时刻控制着它,而不能让它被随意的行使。权力的泛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权力控制底下的人的苦难、挣扎,最终会造成反抗,而权力的主导者最终也会被迫走下属于他们的神坛。因而对于权力的制约有相当大的必要蛀。对于权力的控制方面民主和法治是我们最熟悉的,除了这两个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权力的分立理论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为依据对材料观点加以说明。(9分,选取—个国家即可)

            • 3.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8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

              请回答:

              (1)从英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初,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结合史实予以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

            • 4. 法制史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是否健康的关键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于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理性  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

                  ——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

              (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大写的法”在罗马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材料二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1787年宪法对司法权的具体规定。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法制”的原因。

            • 5.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摘自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材料三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四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政治自由化”指雅典确立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在雅典确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伏尔泰描述的英国政体是什么?光荣革命后,英国为推进这一政体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4)根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主张建立什么政体?孙中山为此进行哪些实践活动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形式、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和国家权力分配角度,分析图三所示政体与图二所示政体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2)图四与图三所示政体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外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哪些认识?

            • 7.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格拉底批评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做法?这表明苏格拉底已认识到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和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 8.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告诉我们、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容易孚致政治上的腐败。唯有分权,才能使民主权利不致流于形式。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确实难能可贵。

                                                         ——贾科、刘树利《谈雅典的民主与法制》

              材料二  托克维尔将它评为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并且解释说:“看到一个伟大民族在立法者通知他们政府的车轮已经停止运转后,仍能稳稳当当,不慌不忙地进行自省,深入检查故障的原因,足足用了几年时间去寻找医治办法,而在找到医治办法时又能不流一滴泪、不流一滴血地自愿服从它,倒使人们觉得这是社会历史上的一件新事。”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袁法之比较》

              材料三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的宪法草案时指出:“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这个宪法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八千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

                                               ----张件涛《“三代领导集体”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的表现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指的是什么,并论证托克维尔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立法原则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 9.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在伯里克利看来,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哪些突出特点?为保证民主的实施,伯里克利时期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材料二 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3)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的“重要理念”。

              材料四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 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 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4)依据材料四,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
              材料五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运用材料五的方法,分析材料四中的现象。

            • 10.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