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  列宁在规划未来的政治制度时,曾满怀信心地宣布:民主将属于全体人民群众……他宣布未来的国家政体形式将是议政合一的苏维埃。苏维埃是全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权”,即人民民主的直接政权;国体是多党联合执政制度,参加苏维埃的各政党和平竞争、相互监督,由人民自主从中选择执政党,并坚持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多数党派掌握政权的原则。在这里列宁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党联合参政、议政、执政,以苏维埃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体制。--摘自张建华等《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新体制有哪些优越性?根据材料二,列宁精心设计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苏联的政治体制与列宁的最初设想有何不同?
              (2)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何特色?依据以上材料,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 2. 材料一美国人已经意识到了,民主制度不仅可能是虚弱无力的和不明智的,也可能是专 制的、压迫性的。于是,他们找到了限制它的办法,即联邦制,它使得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完全的 民主制度。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 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罗马人知道如何让君主制度无害,那就是使其分立;美国人 则将民主制度一分为二,从而解决了更为难缠的问题。
              --秋风《立宪失败的个案:阿克顿论法国大革命》
                  材料二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说:“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 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C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 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 度,最为适宜。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心 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王兵华《论民国时期的联省自治运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实行分权的理解。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生前这一设想没能实施的国内社会因素。
            • 3. 材料一   林肯1861年的就职演说:南部诸州的人民看起来存在着疑虑:共和党执政意味着他们的财产、和平和人身安全将会出现危险。这种疑虑绝无明智的理由。
              决议:保持各州的权利不被亵渎,特别是各州依靠自己的独立判断去命令和管理自身机构的权利,这种权力平衡是必要的,能保证我们的政体尽善尽美和持久长远;我们公开抨击,用非法武力去侵犯各州或准州的土地的行为,不论用何种托词,都是最大的恶行。
              从宪法和法律的观点出发,我认为联邦是不可分裂的,我将竭尽全能、精心细致地依据宪法本身明确授予我的权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流血或暴力,不会有上述情况发生,除非国家执政者被迫去这样做。给予我的权力将是执掌、使用和保有属于政府的财富和名分,征收普通税和关税;为了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措施之外的手段,将不会涉及,不会使用暴力去反对或离间任何地区的人民权力,使联邦的法律忠实地在各州得到实施。
              材料二   革命导师马克思高度地评价林肯说,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林肯就职演说的背景。根据材料一概括林肯的政治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革命导师马克思对林肯的高度评价。
            • 4.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联邦制形成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的。
              时间发展阶段主要特点
              1787年至20世纪30年代“二元联邦主义”
              (双重联邦制)
              第一阶段(1789年至1865年内战结束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妥协,州政府为主要一方,各州享有广泛的权力,更多地强调州权对联邦权力的制约,联邦政府扮演着各州“仆人”的角色。
              第二阶段(1865年至1929年):联邦与州的矛盾时缓时急,大趋向是联邦权力逐渐扩大,州的权力相对缩小。二者仍主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活动,基本构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合作联邦主义”
              (合作联邦制)
              各级政府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合作加大,权力特别是政策制定权向联邦政府集中。
              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新联邦主义”
              (中央集权联邦制)
              寻求改变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日益集中的趋势,力图恢复联邦与州之间权力关系的平衡,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重新获得权力的联邦政治模式
              --摘编自《美国联邦制的形成和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政府与州权力关系演变的趋势及作用。
            • 5. 习近平主席说过:“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材料三   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体制建立的积极意义。
              (2)概括孙中山在实践中是如何仿效欧美文明的?
              (3)结合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来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分析探索这种革命道路的历史意义。例举建国初期又是如何探索中国独特的民主建设道路的?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
              --孙中山《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       材料三   这份起临时宪法(指1949年的《共同纲领》)作用的重要历史性文献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由此而形成的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它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行“联邦制”国家形式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及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新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历史原因有哪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初)幅员际天,机务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若稽古制,魏、晋有行台,齐、隋所管置外州称行台尚书省,唐以诸道事繁,准齐分置。分行省,其遗制也。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无论何州,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但为执行该州检查法令所绝对必要者不在此限……无论何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除非已实际遭受入侵或遇到该不容缓的危险,不得进行战争。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宪法修正案第十条: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引自《美国宪法》
              材料三:“中国……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孙中山,巴黎,1911.1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采取行省制度的原因及行省制度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简述其对美国的积极意义。
              (3)结合史实,分析孙中山先生主张在中国采用联邦制度“最为相宜”的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