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法国大革命采取了与神权彻底决裂的态度。在制宪会议的少数精英王导下,大革命向“神权”发出了挑战:没收教会财产,不承认天主教为国教,要求神职人员宣誓忠于国家、法律。……一开始选择站在第三等级一边的教士们转而成为犬革命的敌手。……平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革命早期,第三等级就是为了争取政治上的地位而通过三级会议同僧侣和贵族展开斗争的。到了后期,卢梭的学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思想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平等主义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政治思想的王旋律。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派别围绕着革命中的基本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争论。政治思想家从自己本阶级的立场出发,阐发自己的政治理论。仅就革命期间占据王导地位的思想来看,就可以分为大资产阶级的君王立宪派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派。前者以孟德斯鸠为代表,后者则以卢棱为典型。
              --摘编自徐大同等《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大革命期问政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期问政治思想特点的形成原因及其对革命进程的影响。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对于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人说,“真正的民主”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但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美)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1)根据材料分析从公元前5世纪到18世纪欧洲人对“民主”的认识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以来法国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所作出的努力。
            • 3.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表明作者(  )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认同民主政治促进工业化发展
              C.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D.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据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除了革命和动乱,就是几乎无时不在的激情和焦虑。到处都在揭露社会的虚荣,在巴尔扎克、司汤达或是托克维尔的作品里都得到体现。这是一种急于想过上好生活的焦躁不安的期待,一种对复兴思想的痴迷和继帝国时期思想荒芜之后心灵极度的焦渴。面对这种焦渴,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立足于人性统一性来重建社会的秩序,他认为,社会秩序立足于由情感、行为和理智构成的人性统一性,其中情感起决定作用;利他主义这种“仁慈之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
              --据郭景萍《孔德:社会秩序视野中的情感研究》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焦虑情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指出孔德思想的历史价值。
              (3)情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 5.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赖以存在的其它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由此推断,托克维尔认为(   )
              A.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优良的社会制度
              B.不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社会条件不同
              C.主张法国革命应该在专制君主倡导下进行
              D.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有其弊端
            • 6.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才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君主派惧怕斗争
              B.启蒙思想的影响
              C.共和派势力壮大
              D.工业革命的推动
            • 7.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也……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依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并指出康有为的政治用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