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8年)几乎在这个宣言发表的同时,欧洲好几个国家都爆发了革命。
              材料二  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是毛泽东(1893-1976).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以上二则材料皆选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材料三  实际上,俄国社会主义者即通常所说的布尔什维克,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地夺取政权,建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宣言”及其发表的重要意义。
              (2)毛泽东所选择的“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他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功夺取政权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 2. 在历史的长河中杰出人物往往对历史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观察下面各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分别概括指出他们在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上的主要贡献?
              (2)通过学习他们的历史事迹,谈谈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 3.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井冈山以其“又红又绿”成为闻名天下的红色旅游胜地。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材料三  有的学者指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其本质特征的哲学,这种实践性就决定了它的创新性,因为实践最重要的品格就是不停顿地探索、创新,它绝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丰子义:《跨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纪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四幅图片,反映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对比中国革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特点是什么?原因何在?
              (3)综合上述分析,结合材料三,你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认识?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