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国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认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  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近十年来〈共产党宣言〉研究述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一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大同”思想的核心。并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的新发展。为此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重大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