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请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说明“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普罗塔戈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塔戈拉的天人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
            •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解读如图;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当自然哲学陷入困境之后,这就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柏拉图说,善是真和美德源泉;亚里士多德说,至善就是幸福。
              (2)古希腊哲学家的探索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3)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评价梭伦“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4. 下面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一个不完整日录,请模仿第三单元的形式为第二单元设计一个探讨活动课名称,并为这样一个探讨活动课写一个摘要。
              (要求: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  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勒斯推测万物皆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普罗塔哥拉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二 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又提出“圣人不求知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当时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研究方向上的差异。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3)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奉尧舜诸人,欲使社会返于黄金时代:道家主张破坏文化制度,成为无为之世,皆不适宜于时代之需要。墨家刻苦太甚,理想高而难行。后起之法家,则根据剧变之社会趋势,树立理想;更据现实,谋求社会之改革。自诸家势力消长而论,道家不谈政治,其徒渐少。墨家学说不合于强国之兼并政策,其徒为主义奋斗而死者亦众,渐不能与儒家抗衡。儒家常为统治者辩护,法家更积极主张扩张君权,二家易与国君接近。
              --摘编自陈恭禄《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不同的希腊哲学家派别中,无论是苏格拉底或是他的后继者们,除了关心道德以外,都对人类的理智,例如知识论感兴趣。而同一时期大多数中国的哲学流派的思索,都集中于人类事务的社会政治层面上,其哲学趣味主要集中于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动物的人。这种哲学趣味绝对是“人文主义”的,其实应该说是“社会”的,因为其强调社会多于个人。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家学派主张建立的理想社会模式,并分析影响其“势力消长”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先暂和希腊先哲思想的异同。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王成光《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哲学和历史基础》
              材料三   18世纪的法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启蒙学者提出了丰富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思想,以抨击封建专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启蒙学者强调公民的政治美德,倡导公民对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和法律的爱,并从教育领导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方法途径等方面,构画了公民教育的蓝图。启蒙学者的公民教育思想,为推动封建臣民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奠定了大革命后法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
              材料四   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假设,即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发展。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什么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回答法国启蒙学者提出公民教育思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教育是如何推动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