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主义”“理性王国”的反应。

              (3)指出材料二关系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附加问题:从研究性学习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 2.

              材料一、社会契约思想是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从此,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

              ——杨国栋《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回溯、思想评价及宪政意蕴》

              材料二、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 3.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 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 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 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 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清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三,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据此说明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 4.

              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核心思想? 

              材料二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卢梭

              (2)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

              (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或指引下,欧洲分别发生了哪两场重大的改革或革命运动 ?

            • 6.

              材料一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这样“联邦使享有每个共和国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联合的力量,已具有大郡主国所有的优点”。汉密尔顿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联邦称为“政治上的怪物”,建议“ 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权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由此,立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应作明确的法定限侧制,还应将立法机关本身分为不同的单位。他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各部门成员的薪俸要依法固定,使他们在公职报酬方面尽可能少地依赖其他部门的成员。与此同时,他主张总统对立法部门的提案与决议享有否决权,可以连选连任,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元首、陆海军总司令。

              ——整理自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革命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嬴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宪政设计的主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 7.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一一《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的作者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二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我们已经看到,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

              一一卢梭

              (2)材料二反映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三 孙中山手书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图二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4)从总体上来看,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8. 材料一  随着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贸易也随着地中海沿岸殖民的建立而得以扩展。罗马的商品货币经济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公民法所能概括。而公民法的形式主义以及法律主体的排他的原则,都已成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摘自《罗马法与现代西方商法的起源》

              材料二  ……这些选区(乡村地区)选民极少,通常由地主或国王控制,已失去原有的经济作用。这些地方很快就获得了“腐烂选区”的绰号。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大多数腐烂选区被剥夺了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力。适当的代表数被分配给城市,并且因为减少了对财产的限制,选民从50人增加到了80万人。——摘自《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成败》

              材料三  美国的建国者还把分权制衡的理念和机制植入了共和政体。……英国宪政中的分权与制衡,指的是不同的等级应掌握不同的权力,而且不同等级的权力应当相互牵制和平衡,以防止某一等级垄断权力,谋求排他性的利益。……在美国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意义,从保障不同等级的权力均势转化为防范部门专权和滥用权力。这可以说是美国建国者对共和政体所做的“制度创新”。

              (1)    根据材料一,说明罗马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罗马的法律产生了什么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32年改革的主要原因与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在分权与制衡方面的不同,并说明美国建国者对政体做了怎样的“制度创新”。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 

              曲玉管(柳永)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注释:锦字:书信。难偶:难遇。)

              材料三 

              下图左上角为牛顿,伏案写作者为伏尔泰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作者对唐朝历史上的哪一件事情所感?由此你谈谈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2)材料二中的宋词属于哪一派别?由此可以推断词在宋朝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经典力学体系创立的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