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在讨论中国或亚洲历史时相信西方,更具体地说,西欧社会经济历史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缺乏西方式的近代化发展,不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发展轨迹与西方不同,而是因为其本身的文化、政治、经济缺陷导致其历史的反常和歧变。而且,中国只能经由西方的冲击才能回到正确的历史轨道上来。按照费正清的观点,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世纪中,落后封闭和自我中心的朝贡体制是中华帝国管理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它使中国孤立于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之外。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它才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轰鸣声中黯然消失。
              贡德•弗兰克严厉批判时下流行的世界体系理论等其他强调西方经济在18世纪及其以前占主导地位的论点。中国不仅是当时世界上主要制成品生产国,而且直到18世纪末仍然是全球贸易中心。相形之下,欧洲制造业并没有任何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当地产品相竞争的产品,因此,西欧各国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并不具有欧洲中心论者所强调的中心地位,相反,他们是通过参与亚洲内部的贸易活动牟取欧洲急需的财富,借助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另一方面,美洲白银的输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扩大了原有全球性贸易网络。
              --据赵刚《清代经济史:全球化与康乾盛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的任何一个观点。(论证要围绕主题展开;论点应有史实支持;论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通顺流畅)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材料二“欧洲现代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这个“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恶”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了露骨的体现。资本的“恶”性是它全部能动性的基础。但恰恰正是资本的这个“恶”,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它把劳动力变成商品,把货币变成资本,把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变得比奴隶制和农奴制“先进”,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利于为未来更高级的新的社会形态创造要素。
              --裘元伦《欧洲工业化时期劳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关于“资本”的观点。
                 材料三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永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文选》第2卷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四  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
              --2014年11月21日习近平《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对义、利的认识。
            • 4.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 5. 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地、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以后,法国还与英国签订一项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此后,法国与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签订类似条约,将本国经济完全纳入国际市场。
              --人民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1930~1932 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 年4月,23个国家签订了123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这些双边协议被汇编成一个单一文件,称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四  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 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五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西欧国家调整外贸政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关贸总协定成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矛盾斗争的社会根源。
              (4)据材料五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综上所述,归纳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2、3、4,提取两项有关中外经济发展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8.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的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地理大发现的主要论点。
              (2)依据材料二的史学观点研究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你会选择哪些事件?并说明理由。
              (3)综合材料二材料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至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9.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路的发现,交往扩大了,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市场已经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你已经看到,从数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怎样以奇特的方式进步的。从尼罗河走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到16世纪,它再一次详细迁移,并使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
              (2)材料二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国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 10. 16世纪起,欧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中期欧洲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500年葡萄牙宣布巴西为殖民地;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1501~1504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发现中美
              1510年葡萄牙占领印度西海岸重镇果阿;次年占领马来半岛重镇马六甲
              1513~1514年拉斐尔创作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征服了墨西哥
              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1561年英国开创了历史上的“三角贸易”
              1566~1609年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荷兰独立
              1587年金融界公认的第一家近代银行出现在意大利
              1588年英国在大西洋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1602年英国、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
              1601年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哈姆雷特》问世
              1607年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
              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诞生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1年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将西班牙人逐出台湾
              1648年新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地位
              材料二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1)阅读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脉搏。依据以上大事年表,分析归纳16~17世纪上半期欧洲国家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2)社会转型是各种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经济、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是怎样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3)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