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能够反映二十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2.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材料中所说的“觉醒开始”的具体表现是

              A.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维新派政治改良潮流的兴起
              C.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 3.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 为英国的君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于1861年至1908年)则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两人在位的统治时间交叠达四十余年,这一时期

              A.英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
              B.大清帝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 4.

              天津的解放桥最初建于1902年,原名“万国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万国桥”改为“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透过解放桥名称的变更历程,我们可以了解近代天津

              A.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
              B.经济的近代化
              C.半殖民地化加深
              D.文化的平民化
            • 5.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 6.

              下列各项历史叙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历史叙述                                                                                                           结论

              A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一人”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

              B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C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达到23.4%,到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其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中国的家庭纺织业可有效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D         要搞大农业,首先要把富农小的庄园消灭掉,发展集体农庄;要搞大农业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来消灭。            用强制手段、行政命令,在农村调整阶级关系,实现农业集体化

               

               

            • 7.

              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 9.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 10. 【题文】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
              A.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
              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
              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