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 2. 抗战宣传画

              请问:
              (1)你从该宣传画中读出哪些历史信息?依据分别是什么?
              (2)如要核实你对该画认识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法?(至少写出4个)
            • 3.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 4.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
            • 5.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惨案遗址中,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的广岛和平公园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数多。
              --朱成先《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材料二  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每个被提名的遗产应:……符合对设计、材料、工艺或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委员会强调只能接受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况下的重建),……此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特别是那些对众多游客开放的遗址,涉及的有关国家应提供适当的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财产的管理、保存和开放度。
              --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何建在江东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大屠杀期间共有多少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属一种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依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哪一条规定进行申报?这类遗产的特殊作用是什么?
              (3)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叹道:“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产。”依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其中哪些规定?并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