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派遣矿监税使是神宗皇帝以国家的名义对全国的公开盘剥,狂征暴敛上来的矿税,基本填入了神宗的内库和少数宦官、权贵的私囊,而国家财政凋敝如常。矿税的征收不是在开采营利后抽取,而是随便地指认矿藏,随即就地征税……终于引发了明中叶后频繁出现的城市市民抗争,主要是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中,市民为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斗争。所谓市民,主要是指包括雇佣工人、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以及城市贫民在内的城市的下层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如湖口、临清、武汉、苏州、景德镇、福州、陕西、云南、辽东等许多城市或地区发生过激烈的民变。坚持“天下为公”理想的东林党官员同情和支持市民运动,因此二者在政治上形成犄角之势。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市民抗争”兴起的时代背景,指出明代“市民抗争”的特点。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参加者包括了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盐枭”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没有统一的旗号、目标和组织,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世相和众生相……与革命相比,民变的矛头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抗行为,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行动。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保路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据材料二指出晩清最后十年“民变”呈现出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社会因素。
            • 2.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 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
              性的改变。
              A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中国面临被“瓜分”的
              民族危机。
              B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清政府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1)在材料一中 A、B 处分别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指出这些不平等 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 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福斯特•杜勒斯(1954年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 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 的原因有哪些?
            • 3. 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苦苦探索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等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二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运动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有人说“它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材料四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系列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请以《南京条约》为例说明它破坏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列举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两个革命纲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4)依据材料四说明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新”在哪里?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危机日趋严重,众多知识分子、实业家、爱国人士都纷纷呼吁“救济乡村”,“复兴农村”。南京国民政府也意识到“若不设法救济,国家前途,危险将不堪设想”,开始重视农业问题,农村复兴问题,着手于农业科技的改良和推广工作,发动了一场农村复兴运动。自1927-1937年间先后成立了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全国稻麦改进所……在当时的“农村复兴运动”中,来自民间各种自发的行为可谓为农地改革之中坚。当时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北平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主的民间团体以及大中职院校,在各地,或与政府合作、或独立建立实验区,从事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乡村建设。--摘编自:杨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1)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复兴运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场农村复兴运动。
            • 5.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图中的城市甲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下列有关该城市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民党一大在此召开
              B.林则徐曾在此主持禁烟运动
              C.是北伐战争的起点
              D.是中国共产党军旗升起的地方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被侵略、被掠夺、被压迫的历史,……帝国主义列强曾使中国局部地区殖民地化,并且使中国丧失了作为独立国家的完整主权,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即半殖民地国家。但是,近代中国毕竟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种反抗牛争的发展终于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命运,取得了民族的独立,恢复了全部国家主权。所以,中国近代历史又是一部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历史。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胡绳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7. 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③开放天津为商埠
              ④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 8. 国家与国家之间往往通过国际会议和订立条约来协商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与问题,谋求合作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月11日,中国大使魏道明与国务卿赫尔在一份新拟定的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条约上签字。同一天,一项新的中英条约在重庆签订,按照新约,中国不再有租界不再有外国的法律系统。新的条约取消了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中国所称“一个世纪的压迫”。西方人很少把握的事实,但对于认识中国它却有最为重要的意义。--据《时代》杂志,1943年
              材料二
                  早在战事结束之前,美国就开始在英国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以重塑战后世界经济……力图恢复到1914年前的贸易自由流动和通货稳定。美国在新罕布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 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91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共同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
              --《欧洲统一与联合大事年表》(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为结束“一个世纪的压迫”中国人所做的努力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当时中国成功取消与列强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原因,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对国际政治格局所造成的影响。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 9. 华师一附中某班课外历史研究兴趣小组以中国近代以来外交发展历程为主题,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的演变”展览活动,下面是该班某同学设计的样稿:
              第一部分:    
              阅读表,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条约名称历史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被迫开放一条窄窄的缝隙。
              A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荡然无存了
              B    北京完全处在帝国主义的军事控制之下,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第二部分: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积极同周边邻国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外交舞台出现了“中国身影”,发出“中国声音”。
              第三部分:与世界朋友的“握手”篇
               
              (注:图1是毛泽东与斯大林握手,图2是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图3是江泽民与英美法俄等五大国元首握手)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据第一部分,根据有关提示,填充表格中A和B相应内容。并根据根据表格内容,依据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给该部分取一个标题。
              A        B      C    
              (2)据第二部分,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身影”,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是如何体现的?
              (3)据第三部分,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它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4)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历史性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图3“群握”图反映出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 10.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战争名称时间(年)发动国家战争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C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B中国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日本D
              A1900--1901英、德、法、俄、美、日、
              意、奥
              中国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在答题卡上对应表1中的代号写出相关内容。并根据表格栏目和所填内容,为表1设计一个恰当的标题。
                  材料二
              表2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兵力分布情况表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
              太平洋
              37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
              师团
              37个
              师团
              15个
              师团
              111万
              多人
              不到10.9
              万人
              材料三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材料四                         表3  中、美、英二战中损失统计
              中国美国英国
              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死亡死亡
              3500万人1000亿美元5000多亿美元40.5万人37.5万人
              (2)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举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役各一例。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英三国制止日本侵略的具体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的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二、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