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6 月14 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立州谢……应德皇的邀请,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德皇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把虎皮持。看到德国军队的精良装备与高昂士气,李鸿章不禁失声说,我知果有十营这件的军队,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鸿章还会见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进行了简短会谈。……李鸿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此次在李鸿章下榻的行馆里,墙上就桂着李鸿幸和俾斯麦的照片。
              李鸿章的经历虽比不上俾斯麦那样传奇,但也有相似之处,他早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当上直隶总替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出将入相,在职务上应该说与件斯麦相当了。只不过前两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折戟沉沙,丢尽了颜面。
              ……李鸿章和俾斯麦二人相谈甚欢。在双方交谈之中,李鸿章说起自己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随即笑着说:可是我没有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啊!
              --摘自《李鸿章全集》(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对德皇表示酬谢的原因,并分析李鸿章参观德国军队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及俾斯麦不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 年)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在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
                     材料二光绪元年(1875 年)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说:“窃谓造船、制器,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其法在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近天津招商局(指李鸿章主办的轮船招商局--引者)亦略得此意,然其法在招致商人,而商人与官积不相信,多怀疑不敢应,固不如使商人自制之情得而理顺也”。又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李鸿章和郭嵩焘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郭嵩焘主张的实质。
            • 3. 材料一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前后,李鸿章在信函中多次论及对日本的认识: “日本……惟诸侯擅权,有似列国纷争,近撤各藩回京,议论不一,实无图我之心。”“该国向非中国属国,究之踊中国近而西国远,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日本……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外援,勿使西人倚为外府。”“今诚个外上下戮力同心,于储才、裕饷、选将、练兵、制器、造船之道,一一讲求,如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诸葛武侯之广益集思。俟一二十年后确有把握,然后举此最无礼之国,揭其罪状,布告同盟,用全力而挞伐之。”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
              材料二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上奏清廷,详细阐述了他对日本的新认识,奏云:“目前惟防日本为尤急,询属老成远见。该国近年改变旧制……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奉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今虽勉强就范,而其深心积虑,觊觎我物产人民之丰盛,冀悻我兵船利器之未齐。将来稍予间隙,恐仍狡焉思逞,是铁甲船、水炮台等项,诚不可不赶紧筹备。”    
                                                                  --《李文忠公全集》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同治年间前后期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发生的变化。
              (2)简要评析李鸿章的上述认识。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严复与梁启超都是近代中国具有极大影响的宣传家,在维新变法时期,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与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作为同业,他们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走改良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极为恐惧。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循序渐进,而袁世凯当初的民国是比较符合梁启超理想的。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于是转向倒袁。而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曾致信梁启超说:“连日晤谈甚欢,引为平生快事。近年来,国家多故,朝野不宁,然治之之道,确如老弟所言,必先安内固本,尔后方克对外。”经过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连串重大变局之后,严复由于政治上的孤立,加“以肺疾缠绵,几于闭门谢客”,使他日益限于保守落伍,其间也自然关涉那些与他有过一定关系的人和事,而对梁启超的议论与评判尤多。晚年严复依然承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确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曾写道:“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而海内所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梁启超“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的重要史实。
              (2)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梁启超历史地位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鸦片烟则食妖也,其人病魂魄,逆昼夜。其食者宜缳首诛!……诛之不可胜诛,不可绝其源;绝其源,则夷不逞,奸民不逞……食妖宜绝矣,宜并杜绝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蚕桑、木棉之利重,则中国实。又凡钟表、玻璃、燕窝之属,悦上都之少年,而夺其所重者,皆至不急物也,宜皆杜之。……使中国十八行省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而后归报我皇上。--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材料二  龚自珍“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综自珍所学,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仅引其绪而止,又为瑰丽之辞所掩,意不豁达。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龚自珍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6.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宋教仁(1882~1913)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教仁主要经历简表
                  1902年,与黄兴等共同成立华兴会
                  1904年,计划在长沙起义反清,事泄未遂,潜赴日本
                  1905年,支持刷、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创办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抵达武昌,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7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辞职。
                  1913年,领导国民党获中华民国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3月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材料二  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法制思想上,把制定宪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视为建立共和制度的根本。这正打中了袁世凯的要害,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若以武力反抗,无异于自杀;袁可倚军事优势对革命党人以“违反法律”罪名予以镇压,革命党人反将处于孤立无援和造反作乱的被动地位。他的思想符合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这避免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不必要的牺牲。
              --刘芳甄红卫《宋教仁政治思想研究综述》
              (1)据材料一,说明宋教仁主要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3)分析宋教仁的民主宪政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 7.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 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 ll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 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 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垛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 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 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 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 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 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城、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摘编自新京报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不得抄袭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
            • 8.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垛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 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 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摘编自新京报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不得抄袭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