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 2. 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下表所列相关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②细菌战、毒气战
              ③ƒ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③④②①
              B.ƒ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 3.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4.

              下列各项历史叙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历史叙述                                                                                                           结论

              A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一人”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

              B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C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达到23.4%,到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其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中国的家庭纺织业可有效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D         要搞大农业,首先要把富农小的庄园消灭掉,发展集体农庄;要搞大农业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来消灭。            用强制手段、行政命令,在农村调整阶级关系,实现农业集体化

               

               

            • 5. 国家海权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摘编自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清政府有何对策?其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步步加深
              B.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屡遭失败
              C.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 7.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可能写于
              [     ]

              A、1894年
              B、1895年
              C、1896年
              D、1898年
            • 8.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 9. 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是以前的80家。其直接原因是
            [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外国资本的涌人 
            C、工业革命的开始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10. 【题文】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
            A.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
            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
            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