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海洋既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障碍,又是近现代文明交融的媒介。
              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
              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1)根据材料,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学者认为,荷兰在17世纪确立海上霸权的经验是:“贸易产生财富;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财富,财富就能转化为舰队和军队;如果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舰队和军队就能增强国力。”
              (2)结合所学,分析有利于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因素。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
              (3)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的观点;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筹划海防的背景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世纪初,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4)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
            • 2. 中国经济地位变迁
              材料一  公元960-1280年间宋王朝的集约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人均收入提高了1/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材料二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以上材料均出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问题:
              (1)导致13世纪时,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有哪些?
              (2)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的原因何在?
              (3)至1895年,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
              (2)怎样看待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太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材料二: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美国打开日本的大门,日本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美国对日本侵略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给日本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侵略与学习
              甲午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算是比较平等的。但是甲午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够轻易忘掉,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3)甲午战争中国固然失改结合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日本也输了?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从现代化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賠款。这等于日本4年 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 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 军和相关的項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贏家”?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诸条约构成的华盛顿体系标志着美日在远东角逐均势的形成。美国 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门户开放”原則在东亚再次得以遵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法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 一些权益。
              --马龙《论华盛頓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各自获得的利益。
                  材料三:《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曰《战时画刊》上。
              (3)如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 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二战以后,日本在战敗和被美军占领的特殊条件下,选择了一条作为“通商国 家”而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经济立国“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在外交上,战后曰 本实施的是“典型的小国外交”。……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发表了关于争当政治大国的言论,他在一次演说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任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 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摘编自金熙德《曰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
              (4)用一句话说明材料四中“典型的小国外交”的含义,并分析日本从“小国外交”转变为“大国战略”的原因。
            • 6. “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年来,在丝绸之路的开端问题上的争议既涉及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市民的感情,还与城市的开发有关。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上达成的《共同行动纲领》明确:丝绸之路始于中国汉代东西两京--西安和洛阳。所有入选遗产:①应关注该遗产可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背景;②应能体现不同文明、多种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与磨合的特征。
              --摘编自《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东汉知识,指出将洛阳作为丝路起点之一的主要依据。请你从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为西安、洛阳的城市开发提出建议。
                     材料二                 表卢汉(京汉)铁路、陇海铁路修筑情况简表--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卢汉铁路(京汉铁路)
              路线卢沟桥--郑州--汉口
              过程1895年,光绪帝称“创巨痛深,需卧薪尝胆”,决定立即修筑卢汉铁路。因列强争夺、经费短缺等,铁路延至1897年才动工。1906年,正式通车。
              陇海铁路路线连云港--郑州--兰州
              过程1904年动工,五年后,清政府完成开封至洛阳段。
              1912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完成开封至海州段、洛阳至灵宝段。
              1927年至1946年,南京政府完成灵宝至天水段。
              1950年至1953年,完成天水至兰州段,至此全线通车。
              备注在铁路的影响下,一些集镇急速兴盛起来,发展成为本地区的重要城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2)材料二中的“创巨痛深”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陇海铁路开工和全线通车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汉(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修筑的影响。
            • 7.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固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