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作为我国老牌重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举行了情况发布会,为振兴东北出谋划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元朝时在东北地区设立行省管辖,其意义何在?
              (2)近代东北地区见证了列强的多次侵略,请结合日本侵华史实加以说明。
              (3)1953年新中国制订并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东北地区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工业成就?
              (4)对于国家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何合理化建议?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雨如晦,山河破碎,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和期待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七个地方,当时都被列强霸占。
              材料二   国会的意见: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每日新闻公报》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讲话材料三  双方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2009年11月17日胡锦涛和奥巴马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香港岛是被哪一个条约割占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对中国的态度? 并分析70年代美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人民政府接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并指出其决定因素。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3.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此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如何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试列举古代雅典和罗马打破贵族专权的事例各一项。
              (2)材料三中悲痛场面的发生在近代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
              (3)材料四体现了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制定了什么方针?
            • 4.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诗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1)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诗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 秋)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诗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诗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 5.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回顾过去,警示未来,指引中国的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开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据材料一,简评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结合史实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促成“中国觉醒并奋发图强”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亚洲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概括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
            • 6. 近代以来,国人开始逐渐认识西方民主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该夷(美国)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奏折
              “(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国有大事,王谕相,……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
              --1849年徐继畲《瀛寰志略》
              材料二   国人对宪政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反映出两国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前后国人对宪法态度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国人对西方政治认识的演变趋势。
            • 7.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奴役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
              侵略、追求民主的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中,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历程。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如下的纪念邮票(小型张):
              (1)由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对我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胜利来之不易,和平任重道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8. 阅读材料,囬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款 清国将下列地方之管辖权丼将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
              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本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荚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马关条约》材料二  台湾光复图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台条约是非法无效的,必须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曰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乎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的联合声明》请回答:
              (1)简要分析材料一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光复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 
              (4)谈谈你从中日关系的百年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 9.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对方的兴衰存亡,也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
              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
              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
              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的理解,并指出这一“不正常状态”结束的直接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反思现今仍在曲折发展的中日关系,谈谈你的启示。
            • 1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二:“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材料三: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供奉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近年来有包括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政要进行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情景发生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倭人竞割台湾去”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对中日关系造成的严重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