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二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1)材料一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4分)

              (2)材料二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6分)

               

            • 2.

              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材料四

              从战时经济回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

              ——《杜鲁门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欧美的什么社会现象提出来的?(2分)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与此相关的具体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杜鲁门咨文中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6分)并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其实施的作用。(4分)

               

            • 3.

              (28分)民主政治的建立,充满了斗争和妥协,体现出政治家的睿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4分)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4分)材料二中“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2分)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已有人对这场“大妥协”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料料四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提出妥协的积极意义。(6分)概括材料四的观点。(2分)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4分)

               

            • 4.

              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

               

            • 5.

              材料一 近代中国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

              品等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

              资料

              1893

              6

              8

              10

              76

              1910

              5

              1

              10

              10

              64

              1920

              2

              2

              21

              19

              56

              1930

              7

              9

              23

              13

              58

              1936

              1

              7

              36

              10

              45

              近代中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

              矿产品

              (机采)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16

              24

              1

              54

              5

              1910

              31

              2

              5

              11

              19

              23

              9

              1920

              34

              9

              8

              2

              13

              32

              2

              1930

              41

              2

              4

              5

              12

              21

              5

              1936

              41

              6

              6

              7

              6

              34

              1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正常的商品交易是不可能直接依靠暴力来强制进行的。进口商品比在国内生产相同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便宜,或者国内不能生产相同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于中国并非弊大于利之举。在进口贸易中,西方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与此俱来的管理知识、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族入侵所无法比拟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中外经济的交往,尤其是对外贸易提供了国与国之间、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横向比较的机会,也提供了争取近代化的有力手段。——摘自《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别归纳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17分)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9分)

               

            • 6.

              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白寿彝《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3分)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摘编自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格拉底斯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5分)

               

            • 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历史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上图包含的历史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只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发展”这一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 8.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芙乐尔号”                              井冈山会师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要指出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4分)分析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2分)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摘编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了中苏(俄)关系的何种变化?(4分)分别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怎样的特征?(4分)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图一:1929-1932年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二: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1934-1936年)
              问题:历史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你根据图一和图二,结合所提炼的历史信息并联系教材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只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发展”这一论断。
            • 10.
              【题文】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
              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如何?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都经历了从“走俄国人   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请你结合史实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各自的结果如何?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