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多万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四: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
              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
              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
              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 摘自《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的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4分)
              (4)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4分)
            • 2.
              (27分)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是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刻,一位2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泽东摆上案头。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
              ——据《环球人物》2013年9月17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渡过难关?(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40年代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的原因。为什么1949年以前费正清主张美国政府与中共建立关系?(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49年后费正清腹背受敌的主要原因。基辛格所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什么历史?(10分)
              (4)从费正清个人的经历来看,你认为一位学者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激起了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人以牙粉和伞为例,说明抵制日货的效果:“从前中国人惯用舶来之牙粉,如日本金刚石牙粉到处风行。其后无敌牌出而应世,外货势力遂削。”无敌牌牙粉是上海的一个笔名为天虚我生的文人陈栩园在1918年创办的家庭工业社的出品。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消息,近日访问美国的日本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原诚司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会谈中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消息称,前原诚司向坎贝尔说明了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经过,坎贝尔表示“能够理解”。双方还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
              ——人民网(2012年9月12日)
              (1)材料一指出:各地发起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你是否赞成抵制日货?请说明理由。(8分)
              (2)联系材料三,对最近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你有何认识?(12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2分)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但必须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
              ——摘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
              材料三 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并听“日满不可分”、 “民族协和”等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分)
              (2)材料二中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资源不足日本推行了什么经济方针(4)?
              (3)材料三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4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 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取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9月3日)
              材料二 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宗教法人的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约250万日本军人的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等十四名甲级战犯。
              神社院内有一个常设展览馆,叫做“宝物遗品馆”。馆内保存着日军的作战地图、军装、武器,写着“武运长久”的太阳旗,以及1932年3月16日天皇令日军侵占中国上海的诏书等。
              ——《北京晨报》(2002年4月22日)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今天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奉命就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人民日报》(2002年4月22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8分)
              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7分)
              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4分)
              ⑷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
            • 7.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