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既体现在其所处时代,也传承历史、影响至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利用(西方)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将来各国欲恢复其战前经济之原状,尤非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         --摘自孙中山《实业计划》(1921年)
              材料二  孙中山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西方社会主义土地学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主张通过地主报价,将原租的一部分给予地主,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必要时照定价收买,最终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摘编自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中国“实业发展”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有何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8年,英国的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指出: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的增加率增加;食物将以1、2、3、4、5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因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人口将超过食物的供给量,而食物不足会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人口与食物间的不平衡总是通过抑制人口增长而加以改善。他提出两类抑制人口增长的方法为:道德抑制与积极抑制。他主张人们应通过晚婚、独身、节育来控制出生率;但若人们未能通过道德抑制控制住人口的增长,则恶习、贫困、战争、疾病、瘟疫、洪水等各种形式的积极抑制将会使人口减少,以达到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间的平衡。马尔萨斯反对社会改革论,认为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他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育子女,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以轰动一时,完全是由于党派利益引起的。英国的寡头政府认为它可以最有效的扑灭一切追求人类进步的热情,因而报以热情的喝彩。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与中国人口问题》
              材料二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时常自夸,说我们人口多,不容易被人消灭,……殊不知百年之后,美国人口可加到十万万,多过我们人口两倍半。如果美国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学者,叫做马尔赛(萨)斯,他因为忧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给的物产有限,主张减少人口。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萨)斯学说所染。”孙中山的这种人口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孙中山人口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英国的政府对其理论“报以热情的喝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基本态度及其理由,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口学说的主要因素。
            • 3. 材料一: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摘选自孙中山《民权初步》材料二: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摘选自孙中山《民权初步》材料三: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三、会员发动议而坐。四、主座接述其动议。五、主座畀机会以讨论。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大多数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
              --摘选自孙中山《民权初步》(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认为“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国民集会应遵循的规则。(不得摘抄原文)根据上述规则,概括民主的内涵。
            • 4. 论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斯语也,实十八九两世纪中,欧美诸国民所以立国之本原也。
              自由之义,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乎?曰: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
              自由之界说曰:‘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人之自由为界。’……自由云者,团体之自由,非个人之自由也。野蛮时代,个人之自由胜,而团体之自由亡;文明时代,团体之自由强,而个人之自由减。
              天下未有内不自整,而能与外为竞者。……故真自由者必能服从。服从者何?服法律也。法律者,我所制定之,以保护我自由,而亦以钳束我自由者也。
              吾亦曰: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斯为末矣。夫人强迫我以为奴隶者,吾不乐焉,可以一旦起而脱其绊也,十九世纪各国之民变是也。……独至心中之奴隶,其成立也,非由他力之所得加;其解脱也,亦非由他力之所得助。……若有欲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1)梁启超宣传自由思想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梁启超的自由观。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自由观?
            • 5. 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 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其立论之根柢有二:一曰关于内治者,二曰关于外交者。西哲常言:政府之与人民,犹寒暑表之与空气也。室中之气候,与针里之水银,其度必相均,而丝毫不容假借。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虽偶有暴君污吏,虔刘一时,而其民力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譬犹溽暑之时,置表于冰块上,虽其度忽落,不俄顷则冰消而涨如故矣。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韩愈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梁启超提出“新民说”的原因,并指出其“新民说”的历史意义。
            • 6.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吾民之智、德、力,经四千年之治化,虽至今日,其短日彰,不可为讳,顾使深而求之,其中富有可为强族大国之储能,虽摧斫而不可灭者。夫其众如此,其地势如此,其民材又如此,使一旦幡然,悟旧法陈义之不足殉,而知成见积习之实为吾害,尽去腐秽,惟强之求,真五洲无此国也,何贫弱奴隶之足忧哉!”
              --严复《社会通诠•按语》       材料二  地方自治之制,乃刻不容缓者矣。窃计中国即今变法,虽不必遽开议院,然一乡一邑之间,设为乡局,使及格之民,推举代表,以与国之守宰,相助为理,则地方自治之基础矣。使为之得其术,民气不必缘此而遂嚣,而于国家纲举目张之治,岂日小补?上无日民愚不足任此事也。今之为此,正以瘠愚。但使人人留意于种之强弱,国之存亡,将不久其智力自进,而有以维其国于泰山之安。且各知尊主隆民,为人人之义务,则加赋保邦之事,必皆乐于自将。
              一严复《法意•按语》(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严复的思想观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述严复上述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 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之后不久,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更接近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主观方面: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在没有真正参透“西学”的情况下,便轻易地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客观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使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他们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十月革命,……传到北京之后……
              --李明海《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
                  在他(梁启超)看来,眼下的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的“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权利来源、权利主体、权利制约以及人性认识等方面的不同
              (2)材料中的“政党革命”是指什么?结合以上材料说明自由主义“早夭”给“政党革命”的原因?
            •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张1842年法国庆祝铁路开通的海报。1837年,在巴黎至圣日耳曼之间建成了第一条铁路,从而激起了法国的铁路热。几年之间法国出现了33家铁路公司,但有很多最终破产。1842年,颁布了铁路组织法,开始建立了国家铁路系统,由国家监管,私人公司经营。到1850年,法国已有200多公里的铁轨。
              --《泰晤士世界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法国19世纪中期出现铁路热的原因。
              材料二  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于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1903年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此时期的经济特征。并回答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投入大海。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由于地近京畿,引起朝野关注,引发了长达10余年的铁路之争。
              --以上材料选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铁路占40%,但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请回答: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较之19世纪70、80年代,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蛰居上海,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了《建国方略》一书。……其中,“实业计划”部分,包括10方面,主要有:筑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公路,修4条运河……,孙中山提出了利用外资等一些重要思想,并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岳麓版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材料五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他的这一经济思想有什么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