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时的《中华民国国歌》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精神。其中有这样的歌词:“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1)“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谈谈你对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举措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运用所学知识,阐述香港回归的条件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 2.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  

              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材料二

              (1)材料一提到了哪些长城建筑的组成部分?请依据材料概括长城的建筑艺术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 3. 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遯免的政治活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大 相径庭。阅读才来哦,完成下列要求。
              糊邮的革命大
              材料一  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深受制度统治的人民,曾经是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
              --《新华月报》1961年第11期
              材料二  资本主义之为-世界系统已过了时,它已不能实践其主要的使命;增加人的能力与人的财富,人类不能停止于已经达到的水平,只有生产力的增加和健全的、计划的即社会主义组织生产和分配,才能保障人类-全人类-体面的生活标准,同时赋予他们驾取自己的经济活动的宝贵自由。
              -托洛茨基:1932年11月27日对哥本哈根社会民主党学生之演讲
              材料三

              (l)依据材料一回答,“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是指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该事件与中国进代化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资本主义之为一世界系统已过了时”的标志是什么?并分析得出该观点的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革命”有何本质不同。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8年,英国的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指出: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的增加率增加;食物将以1、2、3、4、5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因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人口将超过食物的供给量,而食物不足会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人口与食物间的不平衡总是通过抑制人口增长而加以改善。他提出两类抑制人口增长的方法为:道德抑制与积极抑制。他主张人们应通过晚婚、独身、节育来控制出生率;但若人们未能通过道德抑制控制住人口的增长,则恶习、贫困、战争、疾病、瘟疫、洪水等各种形式的积极抑制将会使人口减少,以达到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间的平衡。马尔萨斯反对社会改革论,认为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他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育子女,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以轰动一时,完全是由于党派利益引起的。英国的寡头政府认为它可以最有效的扑灭一切追求人类进步的热情,因而报以热情的喝彩。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与中国人口问题》
              材料二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时常自夸,说我们人口多,不容易被人消灭,……殊不知百年之后,美国人口可加到十万万,多过我们人口两倍半。如果美国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学者,叫做马尔赛(萨)斯,他因为忧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给的物产有限,主张减少人口。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萨)斯学说所染。”孙中山的这种人口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孙中山人口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英国的政府对其理论“报以热情的喝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基本态度及其理由,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口学说的主要因素。
            • 5. 材料一: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摘选自孙中山《民权初步》材料二: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摘选自孙中山《民权初步》材料三: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三、会员发动议而坐。四、主座接述其动议。五、主座畀机会以讨论。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大多数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
              --摘选自孙中山《民权初步》(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认为“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国民集会应遵循的规则。(不得摘抄原文)根据上述规则,概括民主的内涵。
            • 6. 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 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其立论之根柢有二:一曰关于内治者,二曰关于外交者。西哲常言:政府之与人民,犹寒暑表之与空气也。室中之气候,与针里之水银,其度必相均,而丝毫不容假借。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虽偶有暴君污吏,虔刘一时,而其民力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譬犹溽暑之时,置表于冰块上,虽其度忽落,不俄顷则冰消而涨如故矣。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韩愈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梁启超提出“新民说”的原因,并指出其“新民说”的历史意义。
            • 7.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