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这是“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
              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的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产品扩展中国市场
              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感激
              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 2. 19世纪末,外资银行落户北京东交民巷。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上述言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
              B.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列强加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利润丰厚的商业企业,与同时发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一起,解释了工业革命在18世纪晚期达到“起飞”阶段的原因。这也提出了为什么这种“起飞”首先发生在英国这一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
              、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迪亚士、哥伦布船队的航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起飞”的原因,并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起飞”的直接推动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
            • 4. 上海地区在明代已形成高度市场化的“棉七稻三”农业种植结构,至清末民初棉花种植比重则降至1/3左右,但家织土布在当地仍大量存在,出现“近虽机器织布盛行”而“邑人……大率多用土布”的情形。下列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上述现象的是(  )
              A.年轻人入城做工,留守老弱耕织为生
              B.机织布价高,家织布可减轻家庭负担
              C.用洋纱织土布削弱机织布的价格优势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及解体速度的缓慢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
              (4)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