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手工生产
              D.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纺织技术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战争后,外商银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而出现在中国,通过经营清政府的赔款和借款,赚取了惊人的利润,从而刺激着中国自办银行的欲求。随着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商品交换与商品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增加,信用工具的流通使用日益广泛,为中国银行业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清政府也想通过办银行增加财源,以摆脱财政困境。19世纪末,国内有识之士倡导兴办银行,“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强,非改革金融机构不足以振兴实业”。
              1897年5月27日,时任铁路督办的盛宣怀在上海成立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银行股份全属华股,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通商银行成立之初,在国内工商业、交通业领域的放款额占总额的70%-85%.国家授予通商银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
              (1)根据材料,概括盛宣怀创建通商银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商银行的基本特点并加以评析。
            • 3. 读中国经济成分结构示意图。其中 部分代表的是(  )

              图1为抗日战争时期
              图2为新中国成立前夕。
              A.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
              C.官僚资本
              D.民族资本
            • 4. 2013年4月26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时称:对法国人来说,在上海生活不会有“异乡”感,因为上海过去曾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或许某一天巴黎也会成为“西方的上海”。上海曾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是因为近代上海(  )
              A.在城市发展中接受了法兰西浪漫情怀的熏陶
              B.法国租界曾是旅居在此的法国巴黎人的思乡旧梦
              C.城市建筑的法式特点突出,烙有浓郁巴黎风情的印记
              D.受西方文化影响,发展为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 5. “申江(上海黄浦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工业发展需要原料           
              D.苏杭地区传统纺织业力量薄弱
            • 6.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7.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8.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9. 从商品需求看,英国选定福建的厦门和福州作为首先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目的是获取畅销世界的(    )。
              A.丝绸         
              B.茶叶         
              C.瓷器         
              D.木材
            • 10. 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