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张1842年法国庆祝铁路开通的海报。1837年,在巴黎至圣日耳曼之间建成了第一条铁路,从而激起了法国的铁路热。几年之间法国出现了33家铁路公司,但有很多最终破产。1842年,颁布了铁路组织法,开始建立了国家铁路系统,由国家监管,私人公司经营。到1850年,法国已有200多公里的铁轨。
              --《泰晤士世界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法国19世纪中期出现铁路热的原因。
              材料二  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于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1903年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此时期的经济特征。并回答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投入大海。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由于地近京畿,引起朝野关注,引发了长达10余年的铁路之争。
              --以上材料选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铁路占40%,但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请回答: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较之19世纪70、80年代,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蛰居上海,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了《建国方略》一书。……其中,“实业计划”部分,包括10方面,主要有:筑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公路,修4条运河……,孙中山提出了利用外资等一些重要思想,并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岳麓版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材料五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他的这一经济思想有什么特点?
            • 2.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
              1895-1900100450016.7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 3.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 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材料二 集一银公司,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之棉之稻、麦,类之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 路、如汽车等为次从要。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摘自《张謇全集•实业》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上述主张。
            • 4. 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l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走、陈果夫控制的申国蚕丝公司崔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这条道路所早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有何显著特点。
              材料三“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
              (3)1978年以后的现代化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转变”发生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5. 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科技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规模看,15世纪(明中叶)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175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仅占23%;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总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当时中国的商品如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粮食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期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为什么没有能够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材料二 在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即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孙中山伟大的历史贡献》
              (2)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否正确?试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论证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没有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原因。
              材料三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需耍一个新的经济奇迹一而 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一美国《时代周刊》
              (3)试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模式”的探索?分析“中国模式”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摘编自黄余送 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 年12月31日).指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 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请依据下列材料,在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 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 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販。宋代新 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洩,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湖,如娱乐场所 瓦子,都通宵营业。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整体发展 缓慢,但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幸迅速扩张,大多数地区則完全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之外。
              --唐志军谌莹《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材料三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教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教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张忠法周宏春《我国社会事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战略机遇》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显著特点及其对美国城市人口行业结构的影响。
              (4)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发展在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題?
            • 8. 战争与经济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37年开始,国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内迁,到1942年,四川已有新式钢铁企业44家,为抗战前夕的22倍,其中战时新建的占80%以上。其他如兵器、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在内迁过程中,四川的民族资本企业--民生轮船公司联合招商局等公司,组织大量船只,将上海、苏州、无锡等东部地区的工厂设备、学校和机关,日夜不停地运往长江中上游。1938年秋,民生公司用22艘轮船和860只木船,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将堆积在宜昌的9万吨工业物资和3万滞留人员抢运入川。在这次撤退中,民生公司共计损失船16艘,牺牲员工116名。工业企业内迁被称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据贾大泉等《四川通史》卷七
              材料二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0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两国产业大转移的相似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安徽芜湖)益新公司是山西太原人章维藩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  建初期,芜湖地方乡绅以机器破坏风水和竖立烟囱时要用童男童女活祭为由进行阻挠。  ……芜湖道尹又以“使用机器碾米磨粉,影响本地砻坊生计”为名不准开工。无奈之下,章维藩改向香港英国殖民当局注册,还向太古洋行借用犹太工一人,几经周折,终于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中国早期机制粮食加工厂之一。在益新公司开业之前,此类工厂全国只有一家,即1878年天津朱其昂开设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010年8月12日《大江晚报•大砻坊》材料二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   献。现在人们普遍地接受了这样的学说,扩展国家的权力只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  由权利和他们享受财产的权利。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  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但是在国内的商业范围  内,许多限制逐渐被取消。民主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催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业主的利益得  到有效的制度保护;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毁;自由竞争的原则得到普及。
              --《中国青年报•没有民主就没有英国工业革命》(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益新公司创建初期遇到了哪些困难。它最后的建成投产又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推动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英两国工业发展的不同境遇中得到的认识。
            • 1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一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存在时间短暂”的秦帝国如何“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912年“帝国结构”被推翻的含义是什么?促使这种“帝国结构”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2)元朝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