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联系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议席的对比及所学知识说明了什么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  

            材料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  下列是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4分)

             

             

             

             

             

             

            (3)概括说明材料三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2分)

             

             

             

             

             

            (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商人,想投资创办企业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4分)

             

             

             

             

             

             

          • 5.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三,以20世纪最初20年的相关史实,阐释作者有关“中国近代化发展脉络向纵深延伸”的历史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1)据材料一,概括“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 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2)据材料二、三,分析蒸汽动力的使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3)据材料四,指出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民国时期存在三大财团:华北财团、江浙财团、华南财团,其中江浙财团资本最为雄厚、所属工商金融机构最多、与政权的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在民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产生、发展与衰弱,在民族资产阶级中极具代表性,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中国遭受的曲折与困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晋商”,也有“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早在1403年,就是明成祖的时代宁波人就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邮局,叫做民信局。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运送货物都要找当时的镖局运送的。当时的民信局书信、报刊、银票都可以邮递,同时兼送货物。人家凭什么把书信.契约交给你?因为宁波商人的信用是绝佳的,非常注重信用。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诺千金似的信用……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郎咸平《天下宁波帮:诚信、团结、现代商业意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宁波帮”兴盛的具体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江浙财团最早的雏形是宁波商帮。“宁波帮”源于宁波而成于上海。鸦片战争后,宁波人开始向上海进军,最初主要从事商业、沙船运输业和钱庄业,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经济的进一步入侵,“宁波帮”又向近代工业企业和新式银行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宁波帮”还扩展该帮成员,其联络对象由宁波籍扩大到浙江、江苏籍,甚至包括安徽籍,因此“宁波帮”演变扩大为“大宁波帮”——“江浙财团”。1904年,清廷户部尚书鹿钟麟奉谕组建大清户部银行,因国库空虚,邀请民间资本入股,原受邀的山西票号一致拒绝入股,结果使户部银行由江浙绸缎商筹办。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资本扩充至一千万两,大部分由江浙商人掌握。至中华民国初期,江浙籍人士控制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界最重要的力量,江浙财团至此正式崛起并达到鼎盛时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浙财团”在近代崛起并达到鼎盛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江浙财团”投资人和主办人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些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官僚,出身于买办,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少集团带有较浓厚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倾向,但其民族资本成份则是主要的。其代表人物曾表现过一定程度的反帝﹑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他们中某些人支持过广东革命政,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工人运动的高涨,又表现了较强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特别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使他们感到恐惧。当蒋介石准备发动“四·一二”政变时许多人站到了蒋介石一边。
            (3)请你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评“江浙财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江浙财团希望南京政府能够实现国内的统一和稳定,取消外国企业在华的经济特权,虽然蒋介石与其有共同点,但蒋介石主政期间致力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对于江浙财团所掌握的银行业这样的命脉行业,是必定要将其纳入国家的控制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入侵的威胁日益临近,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程度日渐加深,至1935年时,全国2566家银行有1971家被国民政府控制,江浙财团在经济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它们中许多银行和企业被兼并,逐步地沦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附庸。这种局面的形成,标志着江浙财团开始瓦解。
            (4)联系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江浙财团在近代发展受阻并最后瓦解的主要因素。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