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周积明在《最初的世纪》中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A.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B.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C.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D.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 2.

              胶济铁路是德国在1904年修建而成,沿线村镇“虽僻处乡曲,亦各有其重要地位”。如益都杨家庄,铁路未通前,乃一偏僻小村,“固无商业可言”,修通铁路后,这个仅有60余户的村庄,就兴起了大小商号20家。这说明

              A.德国侵略山东有独霸中国的野心
              B.列强的侵略已经深入到中国内地
              C.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
              D.外国经济侵略具有客观进步作用
            • 3.

              下表反映了1894—1927年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铁路的控制(单位:公里),据此判断

              年份

              内容

              1894

              1911

              1927

               

              1931

              里程

              比例

              里程

              比例

              里程

              比例

              里程

              比例

              自主铁路

              77

              21.1%

              665

              6.9%

              1043

              8.0%

              2240

              15.7%

              帝国主义控制下的铁路

              直接经营

               

               

              3759

              39.1%

              4330

              33.2%

              4330

              30.4%

              控制经营

              287

              78.9%

              5192

              54.0%

              7666

              58.8%

              7666

              53.9%

              A.甲午战争后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使铁路权益丧失殆尽
              B.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C.铁路网便利了九·一八后日本占领中国华北地区
              D.铁路利权的丧失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4.

              近代以来,中国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邮电通信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②第一条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③合身适体的旗袍开始出现         ④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开始实施

              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 5.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延缓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B.促进了人口流动与信息交流
              C.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D.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 6.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

              上海外白渡桥通讯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人/天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926

              6984

              14600

              544

              0

              9

              0

              11

              0

              0

              3459

              0

              3764

              0

              172

              0

              922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上海的蓄力交通以为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 7.

              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 )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
              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 8.

              《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 9.

              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 10.

              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 李鸿章态度转变说明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中体西用
              C.观念的转变
              D.国防的需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