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92.9%7.1%
              工业总产值100%-
              商品零售额95.8%4.2%
              材料三  如图所示

              --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分析这种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2. 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材料一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18751883退股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18751879经费无着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18761892亏损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1878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1886亏损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3.01.74.39.47.1
              1930-1937年9.92.70.7-3.9-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利润丰厚的商业企业,与同时发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一起,解释了工业革命在18世纪晚期达到“起飞”阶段的原因。这也提出了为什么这种“起飞”首先发生在英国这一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
              、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迪亚士、哥伦布船队的航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起飞”的原因,并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起飞”的直接推动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
            • 4.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国别公司船只(艘)吨位
              1875中国招商局45860
              1887英国太谷、怡和713922
              1898日本大阪6581
              1899德国瑞记、美最时55743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出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图二与图一相比,长江三角洲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分布有哪些新变化?
              (3)历史学家们曾指出:“中国的近代化首先在江南展开绝不是偶然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5.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材料三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并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三个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之处。
              (2)指出上述不同对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
              (4)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