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借地,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材料三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回答:

              (1)举例说明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2分)其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后“树墩还在”? (2分)

              (3)材料二表明孙中山怎样发展了他的思想理论?(1分)这有何意义?(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 陈独秀等人发动了什么运动?(1分)这个运动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1分)

              (5)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研究主题。(1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16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2分)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4分)

              (3)材料三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所处的地位如何?(2分)这种地位形成的关键是什么?(2分)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与材料三中反映的情况有何关系?(2分)

               

            • 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1840年前

              1894年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 184.01

              1 414.06

              4 784.64

              1 467.01

              棉花

              1 146.79

              1 146.79

              2 437.26

              1 701.13

              粮食

              15 533.30

              15 533.30

              37250.00

              37 054.20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提取两项近代以来有关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50 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材料二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高峻说:“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1898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但是中日变法的不同结果确实令人深思。……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摘编自《亚洲诸国的“日本梦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50年前的中国和日本有何共同的“生存危机”?(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洋务运动在经济、文化、军事方面有哪些主要改革措施?(6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

               

            • 5.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

              收入

              支出

              田赋                        25088000

              漕粮                        6562000

              盐税(包括盐厘金税)        13659000

              商品厘金税                  12952000

              关税(1893年)              21989000

              地方关卡收入                1000000

              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  2229000

              杂税、捐纳和“贡献”等      5500000

               

               

               

               

              合计                        88979000

              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  19478000

              海关行政费用                2478000

              公共工程                    1500000

              现代化军队、沿海防          8000000

              满洲防务                    1848000

              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  4800000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           10000000

              铁路建设                      500000

              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拨款      1655000

              各省行政费用、各省军队        36220000

              偿还外国贷款的本利            2500000

              合计                          88979000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全,一种商业税。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信息。(要求:提炼材料中的三条信息,并做简要说明。)

               

            • 6.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7.

              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年 份

              茶(万磅)

              丝(包)

              鸦片战争前年平均

              5 000

              5 000

              1845年

              8 010

              13 220

              1851年

              9 919

              23 040

              1863年

              11 869

              83 264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材料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材料四 1899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指出材料三中洪盛机器碾米厂的性质,并说明材料四中大生纱厂创办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 8.

              (12分)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清代岁入结构统计(单位:万两 比重:%)

              年份

              田赋

              盐税

              关税厘金

              杂税捐输

              官业收入

              总计

              1766

              3986

              72

              574

              11

              540

              10

              449

              8

              5549

              100

              1893

              3156

              36

              1356

              15

              3817

              43

              550

              6

              8898

              100

              1903

              3546

              34

              1250

              12

              5340

              51

              356

              4

              10492

              100

              1911

              4967

              17

              4632

              15

              8632

              29

              4264

              15

              7696

              26

              30191

              100

              请根据上表,围绕清代经济变化,至少提炼出三个涵盖若干数据的主题并利用表中信息加以简要阐释。

              示例:

              主题:清代经济总体而言处于发展状态。

              阐释:田赋、关税及岁入呈明显增长趋势。

               

            • 9.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4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6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10分)

              (4)综上所述,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6分)

               

            • 10.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  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