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班人(维新派)中国学问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外国学问是什么,应该怎么学法”,只会日日大声疾呼,说:“中国旧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许多好处是要学的。”这些话虽然象是囫囵,在当时却发生很大的效力。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1)材料中“外国人的好处”主要指什么?“在当时发生很大的效力”具体又指什么?
              (2)你是否赞同梁启超关于“他们政治运动完全失败”的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1895年11月中旬,强学会成立,又称译书局,或强学书局。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启超、文廷式、杨锐等,李鸿章、翁同龢等也予支持。康有为特为强学会作序,痛陈中国处于“俄北瞰,英西睐,法南瞬,日东耽”的危迫局面,若不急图挽救,有亡国之危。强学会成立后,“先以报事为主”,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于12月16日出版,双日刊,有阁抄、新闻及“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诸栏,译印后有附论,专论不多。同月,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会分会,出版《强学报》,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奏劾强学会,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遂遭封禁。但维新风气渐开,已难遏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强学会成立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方式。
            • 3. 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君主的“世界观”。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3)从材料三看,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第三个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 4.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 5. 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
              (1)材料一中“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教育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要原因,康有为的建议及后来的教育变法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材料二:(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
              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陈功《家庭革命》
                  材料四: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老龄问题”?
            • 7. 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热点。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缺乏海洋意识、海权观念。16世纪时,英国人认为“航海是谋求国家福利与安全的最重要手段。”美国人马汉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是否控制海洋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认识到“吾国开辟以来……长置海权与度外,至于今,其敝见矣”。严复还提出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提出海权思想的原因?用史实说明英国确立海上霸权的过程。
            • 8. 材料一“此孟子特明升平,授民权、开议院之制。盖今之立宪体,君民共主法也……以 国者国人公共之物,当与民公任之也。孔子之为《洪范》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是也。’尧之 师锡众曰:‘盘庚之命,众至庭。,皆是民权共政之体,孔子创立,而孟子述之。”--康有为《孟子微》
              材料二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 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 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 治国”时期,宪政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宪政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认识中国宪政的发展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与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差异。
            • 9.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我不也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把追求快乐、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幸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民生幸福”的认识。
            • 10.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