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之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直到艾萨克·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他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896年,严复翻译出英人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前两章,译名为《天演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为此书作序,《序》中说:“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其学以天择物竞二义综万汇(即“天地万物之本原”),考动植之蕃耗。言治者取焉,因物变递嬗(即“次第发展演变”),深研乎质力(即“物质发展的动力”)取散之几,推极乎古今万国盛衰兴坏之由,而大归以任天为治①。抑严之子译是书,不惟自传其文而已。盖谓赫胥黎氏以人持天②,以人治之曰新,卫其种族之说。其义富,其辞危,使读焉者怵焉知变,于国论殆有助乎?”

              注:

              ①任天为治:消极地听凭自然的发展为治理之法。

              ②以人持天:积极地掌握自然发展规律而使之为人所用,进而与天争胜,以人胜天。

              材料三 

              下图为2005年国际物理年标识,该标识象征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还象征着爱因斯坦渊博的见解及洞察力。在19世纪末,科学实验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第58次会议鼓掌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三百年前”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认识的原因。(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直到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的理解(2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意义何在?(6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物理学理论在20世纪初有了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分)

               

            • 2.

              (18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搜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8分)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2)某同学搜集到天涯论坛一篇文章《漫谈儒家的三纲五常》,其中有段: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母体文化,是极不明智的,也是极其荒谬的。统统的加以否定,肯定是犯了极左的幼稚病;完全加以继承,肯定是犯了极右的老朽病。该继承的却不继承,不该继承的却强行继承,那肯定是患了精神与功能上的紊乱症。还有什么和谐稳定可谈呢!

              请问:犯了“极左的幼稚病”和“极右的老朽病”分别是影射什么运动?(3分)

              (3)某位同学笃信西方学者亨廷顿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儒教与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儒家文化不能与民主并存。”结合相关史实,请至少举一例给予反驳(3分)

              (4)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4分)

               

            • 3.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填数字序号即可。)(8分)

              (2)分别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8分)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2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三世说”明显受到西方哪一思想的影响?(1分)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的主要表现。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两个层次。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 5.

              (13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材料三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写道:“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4分)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4分)

              (3)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主张的历史意义。(5分)

               

            • 6.

              (2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你会选择哪些资料作为研究孔子的史料,并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据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2分),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8分)

              材料三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举例说明当前我们应如何对待儒家文化?(8分)

               

            • 7.

              阅读以下材料:(16分)

              材料一   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州,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陈旭麓

              材料二   康有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观点各属于那一派别? 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6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3分)

              (4)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3分)

               

            • 8.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进行了多次学制改革,逐步引领教育走向近代化。

              材料一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主持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癸卯年,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明确设定了各类学堂及其培养目标。如表所示: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选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初级师范学堂 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以全国人民识字日多为成效

              优级师范学堂 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上项二种学堂师不外求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选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摘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1922 年 9 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 11 月 1 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它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壬戌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许静《浅议壬戌学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壬戌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对壬戌学制进行评析。(15分)

               

            • 9.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4分)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6分)

              (3)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6分)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不同。(6分)

              (3)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差异。(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