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一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材料二: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2. 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的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和文化创造力。
              --任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中国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惟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惟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化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是最早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3)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民族征服有三种可能:一是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民族;一是征服民族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一是发生一种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生产方式。这是从经济角度讲的,但从文化角度看也是大体如此。西方殖民者对东方文明古国的征服,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以西方文化强加于被征服的东方文明古国,而是“发生一种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文化形态。 我们认为,这才是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真实情况。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近代文化转型,即是研究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与近现代的,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许许多多的人,对这种转变都感到不适应。偏于保守的人,有的认为,这种转变是“用夷变夏”,犯了祖宗之大忌。有的认为,这种转变远不如像从前那样在旧传统中生活得自在。一般人,也多因为不适应这种带有外来色彩的变化而陷入深沉的、持久的困惑。这困惑,首先,是关于文化之“中”与“西”的对立和难于化解;其次,是由此而强化了的文化之“古”与“今”的困惑,以及关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关系的困惑,等等。诸如此类的困惑问题,人们争论了一百多年,只有很少数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相当了解的人,才能以比较健全的心态对待之,才能超脱这些困惑。
              --《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看法。
              (要求:围绕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答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 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
              材料二 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书籍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89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先是大力发展实用技术,在积累了相当的经济余裕和技术经验后,逐步加强了基础研究。日本始终注重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由民间企业唱“主角”,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唱“配角”。一些大型企业的科研经费均占其销售总额的7%到10%.日本主要引进“软”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从不盲目引进“硬”的成套设备。战后日本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的尼龙技术的引进费只相当于中国宝钢付给新日铁公司引进费用的1%%。
              --《中西500年比较》(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发展科技的做法。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问题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