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儒学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 《饮冰室书话》

               材料三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材料四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孟子发展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在西汉、宋朝时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近代以来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

            • 2.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

              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 某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其中主题为“与孔子同行——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下是本次学习中所整理的图表结构,(10分)

              板块一:遥望当初的孔子

              1

              想当初

              孔子如丧家之犬,儒学迂阔难行

              板块二:再看历代的孔子

              2

              秦朝时期(秦始皇)

              焚书坑儒

              3

              西汉时期(汉武帝)

              4

              明清之际(李  贽)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5

              维新变法(②)

              孔子是变革的先师

              6

              民国初期(袁世凯)

              尊孔复古

              7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板块三:正视当今的孔子

              材料一

              孔子学院标志

              (画面是一只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图案组合,这两个图案又构成了一个变体的“汉”字)

                 材料二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材料三

                据新华社报道: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30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1)请根据提示填写、完成①②③中的具体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视“当今的孔子”?(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