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果请你为下列历史图片拟写一历史主旨,你会选择哪一标题(      )

              A.抗争——摆脱外来殖民侵略
              B.屈辱——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D.复兴——中华民族步步崛起
            • 2.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3.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2分)

               

            • 4.

              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 5.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A.《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B.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C.《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
              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6.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思想家。他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是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D.《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 7.

              瞿秋白指出,当时的思想界在长期禁锢下,好像“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喷沫鸣溅”,各种新思潮滚滚而来,而马克思主义也就作为新思潮的一种传到了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一个部分
              B.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动摇了中国封建思想的基础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 8.

              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的推论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 9.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引文中“不成熟的理论”是指
              A.启蒙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理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