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一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西装和中山装

              图3 “文革”时期的衣着

              图4 当代绚烂多彩的服饰
              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全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
              材料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材料三: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
              材料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越来越引人注目。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年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请回答:
              (1)梁启超为什么要秘密私印和发送《明夷待访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黄宗羲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迪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君主顺时势而立宪法者,则其君安荣,其国宁息……君主不肯立宪,民迫而自立,遂变为民主立宪者,如法国及南美洲诸国是也。……特今日而立之,则国民之蒙福更早……苟真有爱君爱国心者,不可不熟察鄙言也。
              ——摘自梁启超著《立宪法议》(1901年)

              材料二 ……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宪法者……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国家宪法良,则国强,宪法不良,则国弱。……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把全国的宪法分作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个权,每个权都是独立的……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摘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关于“宪政”思想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谈谈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的“五权分立”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

              ——(英国)洛克《政府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思想的基本观点。他的观点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不问为专制国为立宪国,其(法治)为用,举无以异也。而首揭此(法治)精神,薪尽火传以适于今者,则管子也。”

              ——梁启超《管子评传》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