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况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

              材料: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貽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请从材料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某一方面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 3.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就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行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枪,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摹肩挨肩的存在。……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自相矛盾。——鲁迅《热风·五十四》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他剑呜《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根据材料二中对历史解释的认识对信息加以解读。(要求:信息提取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 况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

              《新青年》(陈独秀);

              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

              《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

              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6.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重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 ,比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漸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g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一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种,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对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7. (15分)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3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

              (4)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2分)

            • 8. (22分)观念革新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

              材料二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龙的观点。(2分)材料二中,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要求:不得照抄材料。2分)

              材料三  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也更多更深刻。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征出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4分)

              材料四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3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3分)概括说明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4分)

              材料五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中所示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2分)

            • 9.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到明清,彻底走向了世俗,特别是明清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市井生活。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材料三  1957年后,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 红岩》、《 红日》、《 红旗谱 》等。电影和戏剧创作方面有《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龙须沟》、《茶馆》等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

                                                                      ——《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文艺呈现怎样的特征?从四大名著中,举出一部对市井生活刻画最全面的小说。

              (2)材料二反映新文化运动哪一项重要内容?胡适为此作出的贡献是什么?在此影响下,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文学艺术繁荣的经济与政策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的文学艺术作品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 10.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此后,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不断向西方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图中所示著作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为此, 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上文中的

              “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在当时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4)依据上述材料,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