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
              材料一:《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方圆《浅论我国古代女子之社会地位》

              材料二:1912年4月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联合其他各省的妇女政治团体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宣布宗旨为:“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去安于政权。”其期,以吴木兰为会长的女子同盟会也宣布:“本会之设以民国存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正事为宗旨。”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造成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纪初期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分析促成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地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来的辫子珍藏起来。
              【材料三】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清末(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2: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1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2)材料2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图一的作者是谁?与图一作者同时期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的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谁?属于哪个阶级哪一派别?他们政治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刊物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前后期的主要内容各有哪些?它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是什么政治派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个派别的观点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观察以下图片并回答问题。 
                       
              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军装是青年人最崇拜的服装      
              20世纪80年代青年的结婚照                           20世纪90年代青年的结婚照

              (1)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军装最时尚? 
                                                                                                                                                                               
              (2)20世纪90年代的结婚照和20世纪80年代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认识,说明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四: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和材料四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 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 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 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

              材料四 (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试看环球的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l)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四人所代表的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各产生过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