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西学东渐与近代思潮的演进
              (1)、创立报刊是近代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报刊更是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在近代历史中,下列报刊承载着传播西学新知的历史使命,写出A 与 C报刊的创立者以及创立B报刊的组织名称。

              A    C    B    
              (2)有学者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相继涨落。”
              问题:结合时代背景,以“社会转型”为主题叙述近代思想潮流的演进历程。
            • 2.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保国”“保天下”思想,总结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3.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小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从此结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小题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小题3: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小题4: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小题5: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
            • 4.

              魏源提出《海国图志》,这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曾有过一些时断时续的交往。但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还有待于欧洲获得足够的力量能有力而持续地到达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两个文明之间“时断时续的交往”。“欧洲获得足够的力量“与哪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材料二
              40年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在民族战争失败后提出“    ”的命题。在这个命题里,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以其所包含的时代内容而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方向。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的艰难变革。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命题”是指什么?“60年代、90年代的新陈代谢”分别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凯恩斯主义普遍被发达国家接受……
              --摘编自《历史学习精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多有利因素。
            • 6.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变的100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分别形成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 7. 思想的创新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仁人无敌于天下。”
              “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治国理念?
              材料二  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想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2)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性主义对18世纪法国的冲击。(6分)
              材料三  一般说来,“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或赞赏新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材料三及相关课文后,拟了一份有关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助他完成空缺部分。
              (3)(标题)    
              (一)
              (小标题1)维新变法--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赞赏利用西方文化
              ①其方式是    
              ②其作用似“思想界之大飓风”
              (二)
              (小标题2)    --用新文化全面否定旧文化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
              ②提倡新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四  上个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党内人士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担心在中国也可能出现苏联和东欧的情况。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及把“姓资姓社”摆在首位的思潮,重新开始占据思想和舆论的主导权。--《李罗力:亲历邓小平南巡》
              材料五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材料五体现了邓小平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8.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