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
              C.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
              D.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
            • 2. 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 3.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这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  )
              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
            • 4.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五十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五十年后的苏联是否解决了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A.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 5.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6. 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976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日涅夫(  )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 7. 据所学知识推断,下表“口口”中应填人的国名是(  )
              表    1925-1938年制造业生产指数(单位:1913年=100)
                1925年  1926年  1930年  1935年  1938年
                  世界    121.6    126.5    137.5    154.5    182.7
                  口口    70.2    100.3    235.5    533.7    857.3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英国
            • 8. 在《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上,有这样一段话描写某时期的苏联社会:“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到:‘战争(二战)结束也有十一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改革的重要措施是(  )
              A.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
              D.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9.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史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问题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C.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丧失
              D.国民经济开始负增长
            • 10. 阅读苏联与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量及增幅比较表。从表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苏联中国
              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1952年1957年增幅(%)
              钢(万吨)4301830326135535296
              煤炭(万吨)35551660036866001310098
              棉纺物(亿米)26.7839.544838.350.548
              谷物(万吨)7300955031163921950519
              A.中苏两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B.中苏两国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C.中苏两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D.中苏两国经济结构相对合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