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
              C.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
              D.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
            • 2. 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 3.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这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  )
              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
            • 4.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五十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五十年后的苏联是否解决了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A.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以前)国家收支
              嘉道以前(嘉庆道光以前),历朝每岁收支总数,变动不大。收入数大致如下:
              (1)地丁约3000万两    
              (2)耗羡约460万两(正赋外额外征收)
              (3)漕粮约400万石(分正粮杂粮两种,正粮征米,杂粮征豆麦荞麻等)
              (4)漕项  约200万两(漕粮外加征)   
              (5)租课约26万两
              (6)盐课约750万两    
              (7)关税约400万两
              (8)茶课约7万两
              上总数(除漕粮)共约4800余万两。
              支出数大致如下:
              中央经费
              (1)王公百官俸约93万两    
              (2)兵饷约600万两
              (3)盛京热河官兵俸饷  约140万两    
              (4)其他政费  约110余万两
              上总数共约954万余两。
              地方经费
              (1)官俸约420万两    
              (2)公费  约20万两
              (3)红白事例  约40万两(庆典、丧祭)    
              (4)兵饷  约1500万两
              (5)修缮约400万两    
              (6)其余杂项  约100万两
              上总数共约2500万两。
              中央地方合计约3500万两。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下
                 材料二
                 在1949-1957年时期,中共领导内部在采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是普遍一致的。这个模式提供了国家组织的形式、面向城市的发展战略、现代的军事技术和各种各样特定领域的政策和方法。中共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革命纲领的精髓是面向中国实际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他也不准备放弃这个原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共领导人有了信心,他们开始修改有关经济和其它关键领域的苏联经验。但是,只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才出现了与苏联模式根本决裂的情况。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道光以前清朝的经济特点及其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接受苏联模式的原因并指出接受的原则与方法。
            • 6.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