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成。20年后,中国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在中苏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  )
              A.都制定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B.都曾出现过急躁冒进现象
              C.都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
              D.都基本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
              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一年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从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于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报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 3.

              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据此不能说明的是

               

              A.苏联是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
              B.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多国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象的美梦
              D.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 4.

              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5.

              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D.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