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2分)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4分)

               

            • 3.

              (18分)20世纪世界经济几经危机与新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1)材料一中,“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为什么这条道路行不通?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哪里?(4分)

              材料二 在30年代的时候,他实行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新模式”“新”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影响?(6分)

              材料三

              (3)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材料三的两幅图片说明“新时代”“新”在哪里?图片中两种新事物的出现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2分)

               

            • 4.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场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凯恩斯主义
              C.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D.斯大林模式
            • 5.

              (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分)

              (2)请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

              (3)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2分)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 6.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写道:“(1917年)10月16日,党中央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选举了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领导起义的党总部。这个党总部领导了整个起义。”据你判断,《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本书应出版于

              A.“十月革命”时期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 7.

              20世纪20~30年代,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 8.

              (27分)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中世纪城镇出现以来,middle class (中产阶级)主要指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的工商业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middle class 变成一个职业概念,同特定职业的收入和生活方式相连,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白领)、政府官员以及知识分子等。

              ——肖瑛《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

              材料二  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搞工业化、现代化真能搞到“起飞”程度的,只有一个事例——他们都是由一个城市中产阶级领头搞起来的。西欧、北美带动于先,日本踵随于后。所以在一个中产阶级主政的国家,与生产发展并驾的则是衣食足(经济)、礼仪兴(教育文化),接着才有法治和民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分析材料一中西欧中产阶级在14世纪以后越来越富有的原因。列举他们为改变“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现状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10分)

              (2)日本开始迈向现代化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述中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不得摘抄原文)。(8分)

              (3)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9分)

               

            • 9.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如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
              1958200005876.029.4
              1959170006740.539.7
              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 10.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提出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材料二 如图所示: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并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的不同?
              (4)英国、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乡发展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