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 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 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 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30 ~1932 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 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 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 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 %,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日本对外贸易实现了出超。重化学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很迅速的发展,工业部门的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日本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同时纺织业开始向中国发展,在青岛和上海,日本企业建立了工厂。
              ——《大国崛起·日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929年,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间跌至500日元。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降。1930年9月与1929年3月相较,8种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下降37%。……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数达300万。……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日本经济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述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予以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日本)政府通过营造适宜于经济发展的政治氛围、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采用恰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生产目标、分配好生产发展的次序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配置等措施,……在政府的主持下,日本还于1964年建成了高速火车线路。……通过实行外汇分配、掌控各个部门的配额,以及建立防止本国资本遭受外国资本威胁的贸易障碍等措施,日本政府达到了有效引导投资资本流向的目的。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关注民生,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效果各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19世纪中叶英国纺织行业中用工情况(%)

              ——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表2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财富分配情况(%)

              ——根据吴于廑主编的《世界近代史》(高教版历史系列教材)改编

              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后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贫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1)材料一所列表格的相关数字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存在的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羡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来比喻这场危机。这次金融风暴也让许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 1930年6月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结果导致德、意、加、西等国以牙还牙,纷纷高筑关税壁垒。激烈的经济战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萧条阶段的时间被延长。
            材料三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发表宣言……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
            材料四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纵观这些措施,一方面是通过扩大内需来提高我国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加快民生工程等措施来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
            请回答:
            (1)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当今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开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国际社会应对两次危机的举措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