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2: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比几乎达到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3: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对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 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1)材料1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2中的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先于这一理论的创立,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1、2,指出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据材料3,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简要谈谈你的体会。
                                                                                                                                                                              
            • 2. 阅读下列反映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实行过的经济政策,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六世纪的英国伊丽莎白和十八世纪的俄国彼得一世都实行过鼓励开办手工工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工商业的重商主义政策,使两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材料二 十九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鼓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自由放任,让看不见的市场之手指挥经济。
              材料三 渡过经济危机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说道:“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效益低下,竞争力下降等弊病,英国撒切尔夫人、美国里根总统都实施了大刀阅斧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改革,经济都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 
               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三中“经济危机”是指哪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社会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古今中外统治者都重视社会问题的解决。
              材料一:(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来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不可不为之筹也。”
              ——《圣祖实录》卷240

              材料二:(雍正帝)朕临御以来,宵旰忧勤……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瞻给,偶遇荒歉,民食为艰。将来户口日滋,何以为业?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世宗实录》卷六

              材料三:在美国历史上,很少有像胡佛那样受到老百姓讽刺、憎恶的……(当时)窝棚称为“胡佛别墅”,窝棚区称为“胡佛村”;失业者手中拿的破口袋称为“胡佛袋”,在公园长板凳上过夜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旧报纸叫着“胡佛毯”……
              ——摘自《罗斯福》上册298页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当时产生了什么社会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此问题当时所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胡佛时期出现了什么严重的社会问题?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及其后继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