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视下列各点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在人们中间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来自被其统治的人民的同意;但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对政府的原来的目的造成损害时,人民有权来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2: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确保国内安定和平,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保证我们自己及后代得享自由的恩赐,特为美利坚合众国颁布和制定本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导言(1787年)

              材料3: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美利坚民族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原则。(不得照抄原文)材料3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是怎样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材料3核心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材料三  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3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清代君臣关系出现的变化。该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图11到图12君臣关系的变化对国家决策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和废除分别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宪法制定的过程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材料三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分析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着本质不同,试以文明史观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头等强国崛起和持续的决定性条件就是具有世界历史演进意义的重大创新,即在基本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方式、政治文化思想方式以及国际关系方面有世界历史性的创新。……随后的英国也是依靠几大历史性创新而成为世界十九世纪末的霸主:第一是政教分离、宗教宽容;第二是现代国家财政制度,主要是光荣革命以后形成的制度;第三是另外两项世界历史的大创新:工业革命、自由贸易体制取代殖民体系,所以英国很快登上更加显赫的世界大国地位。
              材料二: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运转得最好。……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中国创造了一次经济飞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四年间,毛泽东领导下的政府开始使经济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鉴于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错误政策,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经济改革,推翻最初采取的一些政策,向外面的世界开放中国市场,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外国技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已经让位于以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决定产量和价格,政府的作用仅局限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竞争环境。中国日益接近全球经济超级大国这一地位。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登上更显赫的世界大国地位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改变美国传统政策的背景和突出特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改革之前与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有何异同?改革之后与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最大相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述材料所述英国、美国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分析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2: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比几乎达到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3: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对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 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1)材料1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2中的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先于这一理论的创立,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1、2,指出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据材料3,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简要谈谈你的体会。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再也不能充当“看不见的手”……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纸币、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减少政府支出,减发纸币,提高利率,以限制投资和消费,而在社会政策方面,政府应当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向富人多增税,然后用于救济穷人,使之用于消费,从而扩大购买力,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流量。

              ——凯恩斯(1031年)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的主要经济主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的哪些新政措施与凯恩斯的主张基本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战后,发达国家如何根据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两条即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罗斯福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里根和克林顿是如何对“这种运营”进行“改进和补充”并取得理想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问题:
              (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

              (1)你是怎样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4分)

               

               

               

               

               

               

               

              (2)二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6分)

               

               

               

               

               

               

               

              (3)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吉林一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三月月考试卷

               

               

               

            • 10.

               (16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3分)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9分)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