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1895—1898年)。这3年,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见下图)。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传播西学,师夷长技,逐渐成为朝野之共识。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材料三:《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因此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字,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材料四: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
              (1)观察材料一,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说说从魏源到严复这几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如何认识严复的《天演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897年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60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入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此时此刻回顾历史,似乎结局已定。基于西方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历史已臻至一种稳定状态。……确实,整个世界现在已被纳入西方的界限之内,因而才被列入历史范围之中。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1)19世纪末,已经“臻至一种稳定状态”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400年前”到19世纪末,现代化进程是如何扩展到全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l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通往省外的铁路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过修建计划。新中国成立后,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不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1951年国庆期间,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又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福建省委认为,修建福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1954年9月,铁道部确定由铁道兵担任鹰厦铁路的施工。1955年4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代表国防部和铁道部,会同以谢尔巴可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工作组,在南昌召开三局(西南设计分局、第七基建分局、鹰厦线工程局)会议,根据地形复杂情况及经济调查资料,初步确定1957年通车至厦门。鹰厦铁路历经22个月建设,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厦门,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22天。1957年全线开始正式通车,全长约700公里。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当时福建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1)根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世纪后半期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铁路获得发展的基本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鹰厦铁路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建设项目。根据材料四分析该铁路能建成的原因及通车后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1787年宪法)

              材料二 美国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著《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原则(不得照抄原文),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是怎样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材料二核心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你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认识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农业革命使文明成为可能,但是,一旦前进了这一大步,农业就没再作出进一步的贡献。科学则相反,恰好借助于它的研究法而不断地稳步发展。……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只在于这一点,即人类生活因新的发现和力量而丰富。……发明者的成果虽是一种不太壮观和炫耀的东西,却是到处都被感觉到且永远存留下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举17世纪晚期和19世纪上半期物理学方面“发明者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物理学方面“发明者的成果”“到处都被感觉到且永远存留下去”。试结合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反映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实行过的经济政策,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六世纪的英国伊丽莎白和十八世纪的俄国彼得一世都实行过鼓励开办手工工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工商业的重商主义政策,使两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材料二 十九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鼓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自由放任,让看不见的市场之手指挥经济。
              材料三 渡过经济危机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说道:“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效益低下,竞争力下降等弊病,英国撒切尔夫人、美国里根总统都实施了大刀阅斧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改革,经济都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 
               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三中“经济危机”是指哪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羡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来比喻这场危机。这次金融风暴也让许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 1930年6月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结果导致德、意、加、西等国以牙还牙,纷纷高筑关税壁垒。激烈的经济战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萧条阶段的时间被延长。
              材料三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发表宣言……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
              材料四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纵观这些措施,一方面是通过扩大内需来提高我国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加快民生工程等措施来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
              请回答:
              (1)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当今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开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国际社会应对两次危机的举措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社会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古今中外统治者都重视社会问题的解决。
              材料一:(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来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不可不为之筹也。”
              ——《圣祖实录》卷240

              材料二:(雍正帝)朕临御以来,宵旰忧勤……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瞻给,偶遇荒歉,民食为艰。将来户口日滋,何以为业?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世宗实录》卷六

              材料三:在美国历史上,很少有像胡佛那样受到老百姓讽刺、憎恶的……(当时)窝棚称为“胡佛别墅”,窝棚区称为“胡佛村”;失业者手中拿的破口袋称为“胡佛袋”,在公园长板凳上过夜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旧报纸叫着“胡佛毯”……
              ——摘自《罗斯福》上册298页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当时产生了什么社会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此问题当时所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胡佛时期出现了什么严重的社会问题?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及其后继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视下列各点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在人们中间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来自被其统治的人民的同意;但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对政府的原来的目的造成损害时,人民有权来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确保国内安定和平,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保证我们自己及后代得享自由的恩赐,特为美利坚合众国颁布和制定本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导言(1787年)

                  材料三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利坚民族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原则。(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是怎样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材料三核心观点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