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影响.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夏季,德国推行币制改革。西部占领区的军人政府制订了三项法律--货币法、货币发行法和货币转换法--以及众多的法规条例,拉开了币制改革的序幕。货币法,把西德马克确定为唯一的合法货币。“第二法”(货币发行法)建立了德意志国家银行(后来成为联邦银行),领导先期所建立的各州储备银行和负责发行西德马克的机构,赋予德意志国家银行执行币制改革的重任。一星期后生效的“第三法”(货币转换法),详细规定了银行和非银行部门的旧马克资产和负债的转换办法。……币制改革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踏脚石。
              --摘编自托马斯•马杰、冈特•塔曼《激进的币制改革:1948年的德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币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货币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年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郑启荣、孙洁晓《试论1945一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l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
            • 4.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如图所示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片《生意经》的副标题是:卖伞的渴望下雨,我们当然渴望战争了!
                 图片《桥》副标题是:西方国家向中东地区派出大观模武装力量,与此相对应的是,恐怖分子也向西方国家发起进攻!
              (1)图片《生意经》揭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根据你的理解。图片《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1962年10月14日,美国U-2间谍飞机第一次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建设中的中程导弹基地,接着美国情报部门又搞清了苏联运往古巴的中程导弹及其它武器等具体情况。10月22日晚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为了实施对古巴的封锁,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苏联国防部长下达命令: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肯尼迪发出警告,美国无意对苏联的舰船开火,但如果无视封锁的规定,那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峙,双方在加勒比海地区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秘密通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
              --摘编白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对峙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未能引发战争的原因。
            • 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9年7月,德国国民会议通过了《魏玛宪法》,宪法规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另设参议院,由各邦选派的代表组成。最高法院有权裁决联邦政府与政府之间、各邦之间的争执。国家政府即内阁,由总理与各部部长组成,由总统任免,向国会负责,内阁成员必须得到国会的信任,否则需辞职。总统有统帅军队、任免总理和文、武官员以及解散国会之权。宪法第48条特别授予总统“国家强制执行”权:当德国境内公共秩序受到扰乱时,总统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届时公共基本权利“全部或一部停止之”。
              材料二
              1949年5月,联邦德国制定了《基本法》,规定:设立“建设性不信任条款”,规定只有当联邦议院选不出新的总理,或者对总理的不信任案得不到议院法定多数票支持时,联邦总统才有权根据联邦总理的建议解散联邦议院;联邦总理只有当联邦议院在提出不信任案的48小时内以多数票选出新总理时,才得下台。联邦总统所颁布的法令必须得到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的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材料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玛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存在的主要局限。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基本法》关于“建设性不信任条款”的规定如何避免了《魏玛宪法》的消极影响。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1)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冷战”下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柏林墙(冷战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英]弗雷德里克•泰勒著刘强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修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被推倒的影响。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竭力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已经成为双方领导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就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因此,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把冷战称为“长和平”,也有人称之为“冷和平”,认为“尽管冷战是危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冷战为这个世界提供了缓和”“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尽管存在核均势威摄。”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评述材料中关于冷战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0. 材料  图13是1945年以来,德国版图变化示意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版图变化的原因。
              (2)谈谈你对德国版图变化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